泓橋環保科技工程董事長 張永煬
廚餘計畫2.0
快速處理 資源返歸土地
文/陳書芸.攝影/陳書芸、泓橋環保科技
你知道台灣一天的廚餘量超過2000公噸嗎?而這些廚餘如何處理?又會產生哪些衍生問題?對農民而言,化學肥料造成土質酸化,市售有機肥料成本高。泓橋環保科技花了18年找到快速將廚餘轉化成有機肥的技術,解決傳統廚餘處理方式的衍生問題,達到零碳排、無浪費,對環境無負擔,又能提升農產值,著實是件「了不起的發明」。
環保事業來自父親的教導 資源返歸土地
出生於桃園觀音鄉務農家庭的張永煬學長,從小父親就常鼓勵孩子參加國考考取公職,較能有穩定的求職機會,於是他大二便高普考及格,民國61年,逢甲大學財稅系畢業。先後任職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銀行、財政部稽核處等公家機關,從稽核處卸任後,才轉而投資創業;另外,他也投身在企業創新管理專業、財政稅務專家、上市公司牧德科技董事,曾任台酒公司監察人、開南大學副教授等,也陸續攻讀取得工業工程管理碩士、科館研究所博士學位。
「父親的一生是我們兄弟姊妹不斷學習的標竿。」父親曾是日治時期的狀元,除了重視教育,更是秉持著引水思源、資源返歸土地的理念教導孩子,若是長大有能力,一定要回饋家鄉,這也是泓橋環保科技設置於觀音鄉的主要原因。
18年前,張學長的弟弟張永祺先生(現泓橋技術長)在泓橋創立初期,便投入中興大學及中研院楊秋忠院士的相關研究計畫中,也與中興大學、中研院簽訂產學合作。從技術研發、成功,到工廠商轉的過程整整投資了18年的資金、時間、人力,研發出一整套廚餘快速發酵處理流程與設備,並搭配中研院楊秋忠院士用8年研發的專利酵素。工廠佔地僅800平方公尺,3.5小時就能把60公噸的廚餘進料到變成15公噸的有機肥,幾乎只需半個工作日。這種發酵處理方式大幅降低對環境的損害,減少焚燒的碳排放量及廚餘掩埋的衍生問題;對農民來說,更是降低了有機肥的取得成本,不傷害土質,也不會汙染地下水,農作物吸收的是天然的營養成分。
▲張學長伉儷(左3、4)與張永輝營運長(左1)、王振邦廠長( 左2)、張永祺技術長(右2)以及張乃仁行政經理(右1)。
▲乾淨無味的工廠,顛覆大眾對廚餘處理廠的印象。
廚餘2.0計畫 解決傳統處理方式衍生問題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一日的廚餘回收量高達2000多公噸,一年累積下來相當於1.2萬座101大樓。驚人的廚餘量,處理方式不外乎是堆肥、養豬、焚燒、掩埋等,而一般的堆肥方式要耗費較長的時間,掩埋則需要占地空間,對土質有害,氣味更是令人無法接受。廚餘因內含物較複雜,有液態、油脂、人工添加物,這些物質都會提高燃點,使燃燒過程變長,增加碳排放量,釋放出的戴奧辛會附著在爐壁上,與一般乾燥垃圾的焚化爐相比成本較高。
2019年發生非洲豬瘟,環保局配合政策,以BOO(Build-Operate-Owner)的方式積極輔導民間成立廚餘處理廠。2020年農委會發佈「廚餘禁令」禁止廚餘飼豬,泓橋環保科技與楊院士合作開發的酵素快速熟成技術,解決桃園市每日所產生的95公噸家庭及營業所廚餘,相較其他縣市需花上7天以上的時間,是六都中最快速處理廚餘的城市,也在這次的廚餘危機中讓社會看見一套新的技術、循環經濟模式。
廚餘快速處理流程 廠內通風乾淨無氣味
張學長帶領我們走進這個神奇的廚餘處理工廠,一探快速發酵的處理流程,如何將一桶又一桶的廚餘變成具有營養價值的有機肥。每天早上桃園市政府的資源回收車會載著來自各區的廚餘進廠,從進料開始,每個SOP都以效率為考量。首先堆高機將數桶廚餘送進專利自動翻桶機將廚餘倒進機器,單次處理僅需20秒,單日量可超過60公噸;廚餘須經過人工撿拾流程,去除誤丟入的人工垃圾,包括塑膠袋、湯匙、包裝等;接著將副資材混入以調整水分與碳氮比再進行粉碎,提高後續脫水效率。脫水過程將殘渣與液體分離,形成乾渣與營養液,營養液經篩選及酵素作用後可以直接提供給有畜牧場登記證、水汙染防治許可證的合作畜牧場直接運用,全程無廢水產生,畜牧場再依自行需求添加酒糟、豆餅等高溫烹煮,讓豬隻食用增強抵抗力與營養成分。
▲廚餘桶進料
▲專利自動翻桶機,單次作業只需20秒。
最重要的環節是,將脫水後的廚餘乾渣與楊秋忠院士的專利酵素在預拌機裡混和,送入攝氏90度的反應爐進行發酵反應、高溫殺菌。最後烘乾、散熱,就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有機肥,全程3小時,共輸入60公噸的廚餘,轉化成15公噸有機肥,相較許多廚餘處理廠若要解決同量的廚餘,則需要花上幾日。而工廠內除了人工挑揀拾的部分,所有流程均自動化處裡,廠內的通風設計與酵素利用,讓空氣中沒有刺鼻的酸味,地板與機台更是保持得乾乾淨淨,翻轉了大家對廚餘處理廠的印象。
有機肥嘉惠農民 促進農產值 減少環境負擔
這樣的有機肥形成快速,可以直接使用,解決傳統堆肥過程所產生的惡臭、汙水,避免環境污染達到零碳排。其營養價值有助提升農產品的產量也不斷地在實測中,例如:使用有機肥料的苗栗草莓園產量提升兩成;與桃園大溪鎮鎮長合作,使大溪稻米產量增加2.5成。目前與桃園農改場仍在蒐集針對不同農作物使用有機肥所提升的產量;持續與桃園新屋、八德農友合作,以及苗栗峨眉鄉農會桶柑種植運用。
使用泓橋專利有機肥料的好處在於其適用於所有農作物並改善酸化土質,進而增加農產值,促進土壤有機質與微生物增生,利用微生物分解各種有機養分供植物吸收。另外,也降低農民施肥成本,市售有機肥料一公斤約8至16元,泓橋的有機肥一公斤僅2元,為嘉惠在地家鄉,張學長說只要是桃園觀音鄉農友都能免費提供。
多年的專利酵素與工廠設備研發是關鍵
泓橋的核心技術在於自己研發的一整套設備流程,以及使用的楊秋忠院士的專利酵素,全廠按照標準ESG模式經營。手上擁有三家上市櫃公司投資的張學長,與兄弟完全以盡善社會責任的角色一起經營泓橋。楊院士與研究團隊花了7年找到適合的酵素及其快速培養方式;而泓橋在設備開發及工廠商轉的過程前後花了18年左右。2020年受邀台灣Discovery頻道專題報導,報導中譽其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工廠」以及「了不起的發明」。目前有機肥的合作多用於台灣北部農業,中南部地區也已有許多政府單位前來洽談合作、觀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色列等中東國家也前來同聲相求這項技術能解決當地的剩食問題。
▲脫水後形成的廚餘乾渣。
▲脫水後分離出有機質營養液,可供豬隻食用。
▲廚餘乾渣混入楊院士的專利酵素。
整廠輸出 盼有機營養液轉化成豬飼料
對環境產生正向循環之下,嘉惠農民則是後段的實質經濟效益。張學長也表示,未來希望能將此項技術專利引進經濟大國,如美國;工廠專利則是希望與專利酵素一併整廠輸出的方式,並配合操作輔導。另外,技術層面則是針對因非洲豬瘟而禁止廚餘飼豬的政策希望有所突破,張學長認為廚餘本身營養價值高,若是能將有機營養液(廚餘脫水後濾出的液體)經過處理、殺菌、檢驗成分,轉換成豬隻可以食用的飼料,將能解決政策對台灣豬廠的經濟衝擊。目前已與養豬協會正在進行洽談、成份檢驗的過程,若達到政府規定之飼料營養標準,就能嘗試申請液態有機飼料。如此回饋鄉里、社會,一直是泓橋秉持的經營理念更是台灣農業科技的一項突破創舉。
▲在專利發酵反應爐進行加熱、殺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