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 │博士思索高等教育的價值 培育跨域升級與轉型創新人才

文: 2022.08.04 瀏覽數:5543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第358期
思索高等教育的價值 培育跨域升級與轉型創新人才
—專訪逢甲大學校長 李秉乾博士


 
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自2013年擔任校長,即以「當責」態度,帶領師生、同仁,逢甲大學蛻變成一所different but better 的典範大學。力求以學生為核心戮力辦學,培育社會轉型、產業升級所需之創新人才。9年來逢甲大學屢屢獲得國內外知名雜誌媒體調查優良佳績,包括:天下、遠見等雜誌舉辦的國內私立綜合大學最佳辦學、大學校長互評、USR大學、企業最愛大學等調查中,總能名列前茅。在最新出爐的遠見雜誌大學校長互評「2022最佳辦學大學」,逢甲再度蟬聯私校第一!用心辦學深獲大學校長們的肯定與認同。
 
以學生為核心、教學為本務
奠定教學卓越基礎李校長為前建設學院創院院長,接任教務長後,為提升辦學品質而提出「優質教學」之目標。他提出大學的教務行政工作包含招生入學、課務成績、到確保學生畢業,若只是將這樣的教務行政流程執行完畢,對學校的教學品質提升並無太大助益。2004年是李校長擔任教務長第一年,12月時得知教育部發佈的「教學卓越計畫」,需在隔年2月底交件。短暫的兩個月裡,適逢農曆過年,在多位師長與教務團隊的加班努力下,以校內原有的教學基礎,透過不斷的腦力激盪、凝聚共識,提出「e三五教學卓越計畫」,建構大學e環境、創造三個發展特色、穩固五個教學碁盤為提案內容,順利於2月底交件。並於2005年獲教育部8,000萬元補助。當年全國僅有11所大學入選,也是逢甲大學創新教學的重要開端。往後13年,逢甲大學執行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幾乎年年居首,辦學績效有目共睹。爾後,教育部將「教學卓越計畫」列為國內高等教育發展重點計畫,認為大學不單是重視學界研究能力,更應精進各校教學品質。在教育部正式推展與實行教學卓越計畫的期間,逢甲大學幾乎年年居首。李校長特別表示,教學卓越計畫得到第一並非表示校內實際教學品質已完全達到計畫目標,而是每個年度仍應檢視教學品質提升的成果與執行,並持續改善。在不斷蛻變的過程中,逐漸呼應逢甲大學「以學生為核心、教學為本務」的辦學理念,奠定日後屢獲雜誌媒體與其他大學的肯定。
 
2017年中區教卓成果聯展、逢甲大學深耕計畫之目標。
 
 
思索高等教育價值與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稱高教深耕計畫)是銜接教學卓越計畫之深化與延展,第一期啟動於2018年起為期5年,力求全面提升大學品質、多元發展、學生平等受教權,並協助具有國際競爭能量之大學或研究中心,進一步追求國際一流地位。5年實施期間,每一年都會回溯前一年的達成率,是一個具持續性的計畫。逢甲大學於深耕計畫中提出以「培養能參與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為目標,回應大學與時代落差間產生的問題,思索高等教育之價值。計畫中提出逢甲大學須面對的三大課題:
 
1. 當大學不再是知識創新的唯一源頭時,逢甲大學該如何定位?
 
2. 資訊爆炸時代,當大學不再是學生知識獲得的唯一來源時,逢甲大學的教學該做如何改變?
 
3. 當產業自己投入大量資源在做研發時,它如何看得上逢甲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
 
回應上述問題,逢甲大學導入兩大策略為:
 
1. 發展結合實作CDIO與Design Thinking的教學模式。
 
2. 打造一所融滲人工智慧於生活與學習的大學。有完整、詳細的計畫,加上逐年實行績效,逢甲大學自2018年起,每年獲得補助金額皆是名列前茅。不論是導入CDIO新創教學模式、增設創能學院、跨領域設計學院、社會創新學院、強化學生國際移動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等,皆是逢甲大學認為高等教育應發揮的影響力與價值。
 
實踐USR & CSR結合 創造永續經營模式典範
大學最重要的角色與功能是培養出優秀且具社會產出能力的人才,這是大學對社會責任的首要任務,而在培育人才的過程中,學術研究能力是否能在社會及產業界發揮外部效益就是大學社會責任探討的重點。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17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希望透過國家、組織、單位的力量合作,在2030年解決地球永續問題。逢甲大學無疑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致力於高品質教育,師生共同努力推動永續校園,協助社區、國家、國際解決永續發展問題,並且在《遠見》、《天下》等雜誌舉辦相關評比中屢獲亮眼成績。2020年起的《遠見》雜誌開辦USR大學社會責任獎,2021年逢甲大學以侯勝宗教授主持的「大學伴.偏鄉善」方案榮獲首獎。「大學伴.偏鄉善」方案是結合計程車與康復巴士的方式為偏鄉長者接駁與送餐,首創臺灣偏鄉部落醫療接送共享服務模式。此獎項由來自產官學9位專家擔任評審,一致認為其不僅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更是開創了國內社區服務具永續性的商業模式典範。此方案以逢甲大學衍生企業之名,於2022年《遠見》CSR暨ESG企業社會責任獎中,以「小驢行.接送情:以移動服務社會」榮獲社會創新組「中小企業特別獎」,展現其經營模式深受企業與社會雙方高度肯定。此外,逢甲大學國際產學聯盟與企業成為夥伴 ( Partnership)與會員(Membership)的互助關係,其中台灣製程設備產業的志聖工業今年度捐贈600萬,以支持逢甲大學推動各項SDGs、ESG等社會發展,體現USR與CSR結合之效益與精神。
 
逢甲大學「大學伴‧偏鄉善」榮獲《遠見》第二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首獎。

 
接軌國際並提升能見度,獲國際媒體高度肯定
2020年遠見雜誌典範大學評選項目,本校國際化程度僅次於台大,名列全國第二。拓展國際學術合作,強化國際夥伴關係、促進師生跨國交流,目前已與全球33國共275所大學締結姊妹校,近三年出國研修學生達1714位。2019年設立國際科技與管理學院,開辦2+2雙學位學程與國際接軌,建構6個國際雙學士學位學程,普渡大學(PURDUE)、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舊金山州立大學(SFSU)、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SJSU) 、澳洲昆士蘭大學(UQ)、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等六所國際知名學府合作。本校教學品質符合國際標準,商管院系全數通過AACSB教育認證,工程相關學系全數通過IEET教育認證。榮登《英國泰晤士報》教育評比亞洲排名百大、全球百大最具潛力大學。其中「研究影響力」私校第一。QS 「亞洲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多次榮獲全國私校第一、金磚五國及新興經濟體排名前百大。法國高等教育排行《Eduniversal》2020年全球最佳商學院,商學院連續2年(2019-2020)榮獲「Eduniversal Selected」。逢甲大學努力接軌國際,讓學生走出國際大門,打開學習教育視野、探索更多可能性,打造一座真正以學生為核心的大學,成為臺灣高等教育的典範。
 
第一屆PMP國際生學習成果發表,李校長致詞。
 
產學提高人才價值
見證跨域合作與轉型創新契機企業有人才的需求,大學有培養人才之必要,因此人才是產學合作間最具價值的關鍵;面對少子化的衝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並非從此減少,因此產業應漸漸從人才的收割者,成為人才的培育者。逢甲大學多年來屢獲企業最愛,並且與數百家企業進行產學合作,希望創造大學、產業、學生的三贏局面。2019年美國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簽訂雙方合作備忘錄(MOU),該公司提供三千萬等級工業4.0軟、硬體設備,於逢甲大學建置「企業聯網應用實驗室」及「展示中心」,深耕智慧製造技術與人才培育;2021年逢甲大學雲創學院正式成為亞馬遜網路服務有限公司(AWS)培訓合作夥伴;2022年與帆宣系統籌備多時合作成立「5G智慧城市實驗室」正式啟用,是全台校園唯一5G專網設備開發測試平台;遠東機械與跨領域設計學院於2017至2019年完成的產業設計專題「遠東機械70周年專刊」與「遠東70時光走廊」課程的部分成果,以「轉動中的智慧製造-遠東機械紀念博物館」的方式展示,並榮獲2022年iF設計獎。實現鏈結產業共同培育創新轉型的人才,見證跨領域合作與轉型創新的契機。
 
逢甲大學帆宣智慧城市5G實驗室開幕(上)、產業設計專題「遠東機械70周年專刊」與「遠東70時光走廊」成果(左)、2021雲端職業證書挑戰賽全體與會貴賓紀念合影(右)。
 
 
水湳校區打開產業鏈結 邁向「無邊境大學」
逢甲大學三個校區分別是校本部(占地16公頃)、福星校區(宿舍)以及中科校區(EMBA)。在校務團隊齊心努力之下,2018年正式取得5.7公頃的水湳新校區,讓逢甲大學成為坐落於水湳經貿園區旁的學校,對於將來在大中部地區的產業經濟與學術研究接軌,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里程碑。在校本部與文華路的交界處,也將圍牆打掉為道路退出空間,不僅提升交通安全,也與鄰近店家友好,進一步實現大學社會責任。不論是硬體空間、教學,逢甲大學都逐漸朝向「無邊境大學」的目標邁進,緊鄰著水湳研創區並有許多進駐產業,期許未來不論是鏈結產業、社區、國際教育都能緊密合作。在一個沒有圍牆的校園裡,無形中也鼓勵學生不要侷限自己,而是更多激發未來的可能性與創造力。
 
隈研吾大師打造「共善樓」
實現大好、共善、同樂 母校持續朝一流大學邁進。超過200公頃的水湳經貿園區,除了擁有政府龐大的投資,未來也將是經貿重點發展之地,逢甲大學能取得5.7公頃的新校地,堪稱百年大計之事,並與東京奧運主場館建築大師隈研吾攜手打造「共善樓」,實踐大學教育共善、大好之精神與建築理念。李校長特別分享,隈研吾先生之前就來過逢甲大學參與夏季的建築系工作坊,當取得水湳新校地之後,高承恕董事長與李校長親自前往東京,邀請他成為逢甲大學的名譽博士、特約講座教授以及為逢甲大學設計共善樓。當隈研吾先生先親自來到逢甲大學了解新校地狀況與用途後,便允諾接下設計共善樓之務。共善樓鄰近中央公園,以「負建築」的生態友善、低碳永續的方式設計,低調的兩層樓高度,體現與環境融合、謙虛、展望無邊境視野的理念,設計師生群聚空間組合的自然地景建築。內部配有先進的智能數位教室,200、300、500人多功能講座空間,且優先安排予大學部使用。逢甲大學在董事會和李校長的合作帶領下,亮眼成績的背後,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對教育的熱忱積極更是在全國有目共睹。沒有財團、宗教、醫療團隊,但有近20萬校友們支持與凝聚,讓逢甲大學可以勇敢地迎向共善、大好未來。
 
共善樓為全臺首座校園負建築,邀請盧市長(中)與校內師長一起參與動土典禮。
 
文/陳書芸.攝影/許惠娟(經管100)、逢甲大學提供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