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忠博士專欄】碳帳 不能當混帳的時代來臨

文: 2020.03.01 瀏覽數:12892

碳帳
不能當混帳的時代來臨
文/黃正忠博士 (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暨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送走2019,迎接2020,一轉眼又是春天了。然而,春天會不會變成冬天?
2019年,全球雖然沒有大災難,可是氣候變遷惡化卻更令人擔憂。該冷不冷、該熱卻熱過頭、冬颱也成了天災的威脅。北半球原應是隆冬卻見樹枝廣冒新芽;南半球澳洲高溫續破歷史紀錄,野火延燒數月不止;耶誕夜菲律賓罕見冬颱侵襲,萬人逃難還有多人傷亡。送走這樣的2019,迎來更令人擔憂的2020。
 
2019年,全球推進巴黎協定對抗氣候變遷的力道受阻,保護主義持續成為抗暖化行動的護身符。儘管如此,排碳付費的發展訊號依然強勁,新加坡碳稅每噸二氧化碳徵收近4美元,法國碳稅每噸收50美元, 瑞典碳稅每噸收127美元。2019年10月,帶領全球為碳訂價的國際貨幣基金(IMF)終於發聲,要控制暖化增溫二度C,IMF認為課徵碳稅最有效,且須從目前全球平均碳價每噸2美元,由20個工業大國(G20)在未來十年提高到75美元。碳有價在2019醞釀推波助瀾的動能,2020後排碳成為衝擊力道大的變動成本,已經從隱性逐漸浮上檯面成為顯性風險。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甫於2020年元月15日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 ,可能發生的世界前五大風險破天荒地全部與環境議題有關,分別是極端氣候、氣候行動失敗、天然災害、物種多樣性損失、以及人為的環境災難;以造成的衝擊排名之世界前五大風險也是破天荒地有四項與環境議題有關,分別是氣候行動失敗、物種多樣性損失、極端氣候、以及水資源危機。環境領域特別是氣候變遷議題,已經是全球風險的關鍵項目,這麼明顯的訊號,台灣的政商領袖與投資人對於抗暖化與碳價的趨勢怎麼可以無感?
 
「碳定價」被視為一種具有經濟效益且減少碳排的方式,碳定價可透過兩種方式來推動─碳交易及碳稅。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 Group)在2019年出版的「碳定價現況與趨勢」(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報告指出,至2019年4月全球已有超過46個國家及28個地區實行碳定價政策。
要能有效管理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必須建立碳帳(carbon accounting) ,先有按照國際準則的排碳盤查,便可以進行後續的碳審計。這套盤查工具其實已開發有二十年了,稱為溫室氣體議定書(GHG Protocol),由世界資源研究院(WRI)與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合作開發,已開發企業排放盤查標準、減碳專案盤查標準、產品生命週期盤查標準、企業價值鏈盤查標準、城市排放盤查標準等等,且被轉譯成多國語言。筆者15年前所編譯的中文版企業排放盤查標準,仍可以在www.ghgprotocol.org的網站中找到。
 
碳帳的盤查完全依照會計準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來源,依聯合國管制的六種氣體分成三種範疇,明確定義來源並避免重複計算:
範疇1 : 企業的直接排放 (如使用化石燃料、空調冷媒、相關化學溶劑等)
範疇2 : 來自用電所產生的間接排放
範疇3 : 其他間接的排放,如通勤、商務旅行、委外、供應鏈與價值鏈中所產生的排放等
盤查出來的六種溫室效應氣體,最後則按其造成溫室效應(及暖化)的效果,全部換算成相當於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而範疇1與2普遍成為國家或地區管制的目標。
 
由環保署與經濟部的推動,台灣大型企業的範疇1與2之碳盤查已屬成熟,但仍未能進階到組織邊界與集團財務合併營收一致的合併報表,也尚未發展至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碳審計的水準。筆者估計國際平均碳價若達每噸50美元時,將會衝擊大型企業高達20%的淨利損失,已有顯著重大性,也是董事會必須監控的財務風險。
台灣的企業碳帳會不會是一筆混帳,會計界當不當一回事,姑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