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社學院翟本瑞院長

文: 2020.11.25 瀏覽數:12110

專訪人社學院翟本瑞院長
才子協助社會
與產業轉型創新
 
文/陳書芸、外文系、中文系‧攝影/許惠娟(EMBA經管100)、外文系、中文系

 
專訪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以下簡稱人社學院)在圖書館新布置、漢學氣息濃厚的游漢堂,由翟院長帶領團隊—外文系系主任李麗秋老師、中文系副教授余風老師、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李建緯老師與我們會面。人社學院在積極推動精緻綜合大學轉型的路上,扮演提升校內人文社會學術相關領域發展,活躍校內藝文活動、參與社區文化與公共議題;除了在文學造詣上的鑽研,更多希望培養學生多元之能與第二專長,跨領域式學習,提升學生未來在職場上的即戰力。
 
 
翟院長談人社學院的成立
人社學院的前身為「人文社會研教中心」,專負責人文素養的共同科目,中心內設有三民主義與歷史、憲法教學組、國文教學組及英文教學組。1999年人社學院成立,由當時的朱炎教授擔任第一任院長,至今設有中國文學系學、碩、博士班;外國語文學系學士班及英語文研究碩士班、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班、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碩士班,以及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由於人社學院的大學部僅有語文相關學系,因此2019年設立「不分系」的學士班「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開放校內生轉系,就讀人類與社會相關領域課程,達到語文、藝術與社會的均衡發展。
「台灣2020年比去年少了兩萬多位大學新生,是大學面臨少子化現象的開始,然而逢甲大學今年招生報到率仍高達97%以上。」逢甲大學在辦學上不斷努力提升教學資源與品質,也承許多校友的支持,因此在面臨第一波少子化,招生影響雖然不大,但仍然有需要努力的空間。翟院長表示,假如依照目前全國公、私立大學及學生結構來看,每年的學生大約有三分之二選擇就讀人文與商學科系,三分之一就讀自然科學及理工相關學系,並且在優先選擇公立大學的情況下,預計民國117年會進入私立大學就讀自然科學與理工相關學系的學生,全國僅剩500名左右。因此,以工商為主力科系的逢甲大學,必須更多投注於藝術、設計、人文、社會、傳播、文創等相關領域。例如在目前已聘請了台灣著名書法家蕭世瓊教授、以及師大美術系教授程代勒(前師大美術系系主任),提升教學資源品質。
 

 
人文社會與人工智慧並存
「人社學院不單只有人文社會,今年我們聘請到資策會工程師—鄧廣豐博士,不僅如此,今年也送許多老師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培訓。」鄧廣豐博士的專業領域為AI人工智慧、社群數據分析、APP程式 UI UX設計等,協助設計人社學院科系與科技相關的課程。從上學期開始陸續讓院內老師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培訓,但是科技如何與人文結合呢?近年來,逢甲大學洪耀正老師帶領學生運用科技及數據分析研究《老殘遊記》的補篇,其作者一直在學術上有所爭議,胡適認為並非劉鶚所作。但是透過數據分析,將文本輸入系統與正篇比對常用字、風格等相關內容,最後可證明其補篇的作者為劉鶚本人,於是發表論文《胡適先生你錯了》,最近已翻譯成英文將準備投登國際期刊。科技與人文的結合是產生交叉相乘的倍數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與自信。
 
讓企業自己來投資人才
「尤其是語文類的中文系、外文系,許多人會認為沒有讀碩士班的必要,但是我們要倒過來想,企業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語文研究所不再只是文學,而是讓企業培養專業的文案、語言表達人才。翟院長表示:「假如公司有專案需要具有外語能力者,甚至需長期派駐海外者,可以將專案的負責人送進學校研究所進修研究專案,而學校也能協助企業拓展業務的過程。」
因此,逢甲大學外語所基本的課程設計為一年24學分的精實課程;逢甲大學有許多海外姊妹校,於第二年進行一學期的海外交換,配合企業業務需拓展的國家地點,讓研究生在當時進行實地研究與人脈建立;海外交換回來後,以公司專案作為畢業研究論文。另外,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的時代,許多企業需要專職企劃人才為之負責,而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可以協助該企業,不管是執行面還是社會企業報告書能力,更深度、專精、有方向的去改善某個社會問題,如:實際深入了解某一弱勢族群需要,協助改善其生活條件及環境、為社區進行營造與創新、針對一個汙染問題執行環境保護計畫等,有計畫且持續性的參與社會議題,以永續經營為目標之首,創造與以往不同的、甚至較高的社會效益。
人社學院的研究所,除了有自己的主修之外,還能選擇院內其他碩士班作為第二主修;另外,目前也與商學院談雙學位合作,主修人社學院研究所,再去商學院其中一個研究所修滿12學分,即可得到雙學位,廣泛打開學生未來的出路。「人社學院最終目標是要培養的是能夠參與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讓學生一畢業便能有即戰力。」
 
 
企業國際人才潛力股
系宗旨:培育具備專業知能、人文素養、跨領域知識的英/外語文實務人才。
系教育目標:
1.培養學生英/外語文能力與溝通技巧。
2.引導學生認識西洋文學及文化之本質,應用基礎語言學及語言教學之知識,並建立初階中英文口譯及筆譯之能力。
3.養成學生多元學習與自我終身學習之良好習慣。
自2017年起本系推出深碗專題、畢業專題等課程,運用CDIO (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操作)學習模式與策略以問題發想、計畫執行等創新方式教學,期許學生主動發掘、主動學習,以培養同學積極的學習態度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即就業!
 
走出去
才看見自己─與澳洲西雪梨大學簽屬雙聯學制
逢甲大學除了豐富的國際交換機會,外文系經與澳洲西雪梨大學簽屬雙聯學制之後,可提供兩校學生互相到訪學習,即同學可申請在本系修習完三年課程之後,赴澳洲西雪梨大學研讀一至二年,完成雙方規定課程之後,即可同時獲得逢甲大學及澳洲西雪梨大學畢業證書。縮短求學歷程,亦可同時獲頒兩校文憑。同時可選擇留澳繼續在西雪梨大學攻讀碩士班。
 
鏈結未來—翻譯中心實務與創新發展
因應加深加速的全球化,翻譯(含筆譯與口譯,以下簡稱為「翻譯」)能力已成為外文系及高等教育學生必備之技能,國際市場對具備翻譯與編修能力之外語人才的需求也愈大。外文系自創系以來,規劃高年級同學接受連續2年由淺入深的口筆譯能力訓練。經過一系列的課程改革,自108學年起,推出「口筆譯與商務(用)英文」(在商學院,一般都叫做「商用英文」)專業模組課程,而院系也逐步延攬翻譯教師,擴充翻譯學方面的專業師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處理來自不同領域,舉凡人文、社會、科技、商務、法律、醫學等專業的挑戰,專精語言並掌握跨領域知識是譯者的天職,翻譯也因而成為跨領域溝通的最佳媒介。再者,台灣為國際高科技翹楚,近年發展重點之一為運用科技實現城市智慧化。有鑑於此,本計畫旨在召集智慧城市與翻譯相關領域、在教學現場的教師,透過定期討論及合作共學,切磋教學、實務與研究經驗,期能激盪出創新教學的火花,提升教研、產學能量與成效,並藉此培育企業所需人才,實現「產官學合作」的目標,並為未來成立翻譯出版中心奠基。
 

 
古今知識兼容並蓄
系宗旨:經營意義、故事?說、文化加值、問題意識掌握的價值創造產業。
系教育標
(1)學士班:
一、充實中文專業知識     二、發展中文應用技能
三、增進文化創新能力     四、肩負社會關懷責任
    (2)碩、博士班:
 一、鑽研中文專業知識    二、展現藝文品鑒能力
 三、精進文化創新能力    四、反思社會文化議題
 
以與語文為底 
針對中文系推動跨學科的創新,培養與社會文化發展需求共構的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人才。藉由人文社會學院成立之「文化創意學分學程」、「華語教學學分學程」、「設計未來學分學程」、「社會傳播學分學程」。其中文化創意學程得到勞委會經費補助華語教學學程,也有超過三十位同學透過學海築夢計畫到海外實習。
其次,推動CDIO與Design Thinking專題式課程融入專業教育,提升學生創實作能力,深化專業知能。系所全面推動學系CDIO專題式課程,培育學生整合專業知識與實作能力。系列課程架構包括Freshman Project、大二大三「深碗專題」以及「畢業專題」。其中,Freshman Project啟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並培養構思與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瞭解專業領域在產業界的未來發展;深碗專題重視專業工具的學習與動手做的經驗,培養學生具備應用專業工具的能力;畢業專題則讓學生從瞭解社會或產業的問題與需求,構思題目並定義問題,完整經歷CDIO流程,整合知識、進行實作與完成專題。
輔導工作方面,本系教師積極配合教學多元化策略,將傳統教學導入多媒體來表現,加上本校積極推展的網路教室等機制,師生之間在課程資訊傳遞、分組作業等方面通暢無礙。各年級導師與各科教師對學生在課程學習、課外生活、職涯規劃等方面的輔導,均是熱誠付出。學習資源方面,除了提供各項獎助學金之外,校方提供包含雲端技術在內之各類免費軟硬體,領導知能、服務學習等課程的推動,則可拓寬學生視野,延伸學習觸角。
 
 
當一個有文化的星新人才
以全面協助學生在學階段發展成為「能協助社會與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面向未來AI世代及所謂後人類時代,本系擬於「提供知識」的教學任務之外,強化「能力培養」的陪伴角色。除研究所碩、博士畢業生仍大量集中於「學術/教育/輔導類」外,由於受臺灣少子化及教師多元管道的影響,本系係有目前的就業市場已朝多元化邁進,包括文化創意、文案管理、文案行銷、廣告行銷、網路編輯、電子商務、企劃文案、旅遊業、傳播媒體等,皆是目前畢業校友所從事的工作領域。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