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蔭證券分析師專欄】2021年上半年投資展望

文: 2021.02.01 瀏覽數:13649

2021年
上半年投資展望
文/林成蔭(水利78,證券分析師﹝CSIA﹞,財子學堂副總,Money錢雜誌特約主筆)
 
展望今年,景氣回溫資金寬鬆趨勢不變,然而股市水漲船高,修正的可能性也陸續累積。
首先,從各大機構經濟預測來看,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為5.2%,OECD則是4.2%,雖然都較先前預估值略微下修,但已確立復甦的基調;美國聯準會(FED)則是在12月的去年最後一場FOMC會議,將2021年經濟預測由前估的4%調高至4.2%。
台灣的央行則是將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調高到3.68%,和主計處的預估值3.83%相去不遠;比較特殊的是中研院經濟所認為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可達4.24%,有超過三成的機率超過5%,最樂觀可到5.42%。
 
其次,如果沒有太大意外,超低利率的寬鬆環境將會持續
從影響最大的FED歷史操作中觀察,2006年6月到2007年8月間美國經濟尚稱穩定,FED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5.25%,2007年次貸問題浮現,9月開始降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將利率下壓到0~0.25%的歷史低水準,然而市場仍舊恐慌,2009年3月推出QE(寬鬆貨幣政策),陸續有QE1、QE2、OT、QE3等措施出籠,市場逐漸止穩。
隨著景氣回溫,FED在2014年1月縮減QE規模,2014年10月QE退場,2015年12月開始升息,超低利率加上QE和財政政策,讓全球經濟起死回生,該次危機FED從2007年出手降息到各種QE,再到復甦後升息,這段時間超過七年。

 

 
本次疫情帶來的災難,FED動作明顯加速,先是在2019年發現景氣有下滑現象就三度「預防性降息」,今年3月份疫情爆發,世界各國宣布封鎖措施,經濟活動陡降,FED在一個月內將聯邦基金利率先降2碼再降4碼,直探2008年的0~0.25%,再推出比以往更激烈的無限量QE,美股在四次熔斷終於止跌彈升。
這意味著本次疫情造成的傷害超級嚴重,FED將諸多措施濃縮在一個月推出,未來作法是會先減少QE規模,然後退場,再開始升息,從去年底的貨幣政策會議(FOMC)的資料來看,目前的低利率可能持續到2023年。
 
台灣的情況和美國略有不同,央行在2008年8月開始降息,後於2010年一度調升利率,2015年9月又開始降息,2016年7月暫停,接著,2020年3月一口氣將利率降到1.125%的歷史最低,由於新台幣兌美元於去年已經升值6.58%,除非通膨惡化或國際利率走升,否則2021年台灣獨自升息可能性不大。
綜合上述,2021年將維持目前的超低利率,加上疫苗研發有成,景氣溫和復甦,「資金瘋狗浪,景氣透天光」將是上半年的主軸。
 
台灣加權指數的股價淨值比(P/B值)在11月來到2.02倍,上一次台股P/B值站上2倍是2011年1月,當年自2月就開始回檔,一直到去年11月台股P/B值終於再度站上2倍,由於12月台灣加權指數仍在高檔震盪,P/B值應仍在2倍以上,可見得這次牛市力道強勁。
檢視近20年(2001年~2020年)台股表現,P/B值在2倍以上的時期有3段,分別是2004年2~3月,2007年6~10月,還有上述曇花一現的2011年1月,可以推斷出台股的P/B值絕大多數時間是在2倍以下,在2倍以上是相對高檔區,隨著行情居高不下,投資風險漸增。
由於債券相關產品收益低,政策性又對不動產降溫,股市仍將是理財重心,投資者將焦點由成長轉而關注股利收益,價值型講求的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高殖利率會是吸睛焦點,高股息、低波高息、永續高股息等ETF低檔有所支撐。

 

 
產業部分,高科技仍是主軸,而非電子產業的能源、非核心消費、工業、原物料等族群因基期低,成長幅度會比較明顯,這是台灣上市上櫃企業中較欠缺的族群,可以海外ETF或基金補足投資組合部位。
 
「非核心消費」包括奢侈品、汽車、家電、服飾、旅遊餐飲等項目,由於上述族群並非當下法人持股重心,如業績能展現出來,會有資金移轉的蹺蹺板效應。
特別提醒的是,國際原物料如上升,通膨或成隱憂,屆時升息議題可能浮上檯面,將是2021年的變數。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