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勝宗博士專欄】你我都是社企家

文: 2020.12.01 瀏覽數:10996

你我都是社企家
文.圖/侯勝宗博士 (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社會企業的英文是social enterprise(SE),字面的意思即是「為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企業」,或是「以企業手段、商業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什麼是企業手段?一般指的是自負盈虧、自給自足。因此,社會企業就是設計出一套可財務自主的營運手段並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而所謂的社會企業家(以下簡稱社企家)就是實踐上述理想的個人。事實上,資本主義下企業(家)的出現,與基督教信仰有很深的關係。
讓我們先從資本主義與企業的演進開始談起…
 
資本主義和企業發展與英國新教徒到美國開墾與拓荒有著重要的關係。十七世紀崛起的基督新教,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宗教生活的看法;新教精神伴隨著工業時代的興起,構成了現代經濟生活的雛型。那時前往美國拓荒移民的新教鼓勵教徒們走入世俗,努力從工作中證明自己為上帝的選民。事實上,英文字“vocation”常被譯為“職業”。不過此字是源於拉丁文“vocare”(to call),召喚之意。vocation之意,就是“calling”(呼召),即神對人的呼召。美國新教徒即將工作和信仰加以結合,賦予工作神聖的價值。因為新教徒相信工作不只是為人更是為上帝,而且帶著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天職呼召進入職場;這樣的工作態度,社會學家韋伯有具體的說明。
 
近代的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於1920年問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解釋著基督新教要人們從工作中去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以致於「必須是職業人」乃是每一個人的命運。但對於300多年前的新教徒而言,他們是出於宗教上的動機而主動地「想要成為」職業人,因而他們活得有尊嚴;但如今宗教精神已退場,資本主義下的企業組織卻成為你我生活的唯一舞台。但隨著數百年來的企業演化,如今雖然我們大部份都是在職場工作的職業人,但隨著大部份的資源與財富大多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在自利的動機下,資本主義慢慢走向如今的無限度貪婪,而毫無人文精神與社會價值的支撐。許多現代人也慢慢地成為尼采所說的「最後的人」:毫無精神的專業人,毫無心靈的享樂人。
 
資本主義的推動浪潮下,「企業」制度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商業創新,企業也成為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組織。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於1946年出版《企業的概念》,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教人如何經營一家企業的指南。杜拉克把企業視為「集眾人努力,以完成共同目標」的組織,是人的組織,而不是沒有生命的大機器。因此,必須從「員工和組織」、「員工和工作」「員工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來探討如何讓組織更有效的運作。杜拉克早在七十年前即已看出,企業之存在並不是做為創造利潤的載具而已,它還有更高層的「使命」和「意義」,就是為了體現當時美國社會諸如公平正義以及尊重個人地位和自由這類基本信念。具體而言,企業為了實現這種理想,應該讓每個員工都能在職業中體驗到個人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並因此獲得滿足。
 
而建立與推動企業的主導者,我們稱之為企業家。企業家這一概念由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在18世紀首次提出,即:企業家使經濟資源的效率由低轉高;「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說,「企業家精神」指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企業的綜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
 
社會企業家則是與前面所描述的一般企業家相對的一個概念。一般的企業家以利潤來評估經營成效,把盈利作為創辦企業的唯一出發點和目的;而社會企業家則以引動社會改變作為經營的成效評估基礎。一般認為通過創辦企業獲取利潤的同時又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做出自己貢獻的企業家,稱之為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創辦企業的目的不僅僅是盈利,更要去回應社會需求或環境問題,進而實現了他們自身的社會理想。他們用商業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問題,用商業的規則去解決社會問題。
 
事實上,抽象來看社會企業,社企家是一種人生態度,目的在於希望每個人都有社會企業家精神,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創立社會企業,才能成為社會企業家。相反地,如果每個人覺得這個社會有問題時,大家都可以自己捲起袖子、拿出辦法,結合自己的職業或專業去改變現況、幫助弱勢,相信社會將一點一滴地改變,世界會一天一天變的更好。近來,筆者與一群關心社會企業的朋友共同推動「你我都是社企家」倡議。因為我們相信並將致力於推動:
 
1.社企家思考的模式是以社會需求優先於個人需求,但也離不開個人需求。規劃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資源,尋求方法來改善大環境,不論是人們的健康、教育、貧窮、環保、兒童或弱勢族群。
 
2.社企家工作的回收不是為了金錢,但也離不開經濟與人們生存的需求,以謙虛的態度來重塑一個永續且平和的社會。如果一個人能有能力去付出,去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其實在付出的過程中自己獲得更多。
 
3.社企家的存在對國家、社會和經濟帶來正面與穩定的力量。這個理念基本上超越所「得」的一個觀念,反而提醒大家真正的快樂是從「給」才可以得到。這種做法其實不違反任何經濟績效,而且是一種永續的經營模式。
 
4.社企家不把追求財富上的成功當成目標及衡量的標準。一個人從早到晚都抱持著服務心與感恩心,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不光只是自己健康,還有社會與環境的健康。
 
最後,邀請你加入「你我都是社企家」臉書與接下來的系列倡議行動,發揮社會影響力。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