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高承恕:放寬學費限制,讓學校有資源可以投資未來教育

文: 2020.11.13 瀏覽數:11938

來源取自「遠見雜誌」
篇新聞連結:https://pse.is/38srjv

人才是社會進步、市政推動、創新改造的根本;而人才培育的最後一哩,就是大學,台灣高等教育能否培育出幫助改造社會、創新未來的人才?

「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第四場專題論壇,以「未來教育.未來大學」為主題,針對台灣的未來人才發展,進行深度討論。

這場專題論壇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暨CEO王力行擔任主持,邀集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良基、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葉丙成進行分享與對談。

三位與談人從教育政策擘畫者、私立大學領導人、第一線大學教師等三種不同角度,共同探討台灣高教的現狀問題以及未來方向。

王力行:疫後新興產業,現在就必須開始培養人才

檢視相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暨CEO王力行。張智傑攝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暨CEO王力行。張智傑攝

王力行開場時點出,疫情過後,許多產業過往的運作模式都產生變化,浮現許多新面貌,而在教育這一塊,也將出現新課題、新思惟;更重要的,因應未來興起的新產業,現在就必須開始培養人才,因此,未來教育和大學會發生哪些轉變,值得大家正視和關心。

陳良基:鼓勵發想、體驗失敗,打造解決問題能力

檢視相片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良基。張智傑攝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良基。張智傑攝

第一位與談人、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良基,曾任科技部長與教育部次長,也曾擔任台大創意創業學程主任兼台大副研發長,對於科技趨勢、高教發展,以及未來人才需求有深刻觀察。

陳良基開場就強調,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都會公布「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全球競爭力都約在十名上下,表現非常亮眼,但其中一項「中等及高等教育者具備企業所需要技能的程度」卻是吊車尾,這是一個嚴重警訊,表示台灣未來人才並沒有被好好培育。

擔任教育部次長期間,陳良基曾廣邀全台學校訪談,當時發現三大問題:

一、學用不合一

所學無法所用,造成台灣大專院校教出來的年輕世代,不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就算機會來了,能力也不足以掌握。

二、學生與在地脫節

台灣眾多大學遍布全國各縣市,但學生在校四年卻對在地並不了解,始終只是過客,這對學生與當地都是一種損失。

三、缺乏求知熱情

很多學生上課都在應付,花了很多年準備上大學,真正進入大學時,卻找不到學習目標與動機。

「少子化下,台灣沒有浪費任何一個孩子的機會,」陳良基強調,要破解這三大問題,教育不應該是過往的大量生產模式,而必須改為因材施教,讓每年120萬大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潛力。

這也是陳良基2007年在台大推動創意創業課程、2013年創立design school的原因,就是為了破解過去台灣學校只教學生考試,而不是解決問題;透過校內創業與設計思考,讓學生在學校就先想像未來、嘗試解決問題和練習失敗,當學生在大學發現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被需要,才會產生學習動機,「走出校門,不只知道怎麼生存、也知道怎麼生活,更要知道活著的意義,才是高教的重點」。

高承恕:放寬學費限制,讓學校有資源可以投資未來教育

檢視相片
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張智傑攝
 

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張智傑攝

第二位與談人、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曾在東海大學任教數十年,更帶領逢甲大學成為台灣評價第一的私立大學,既是私校經營領導者,更是長達43年的教師。

 

高承恕指出,台灣的大學面臨的一個重大危機,是長達15年學費不曾調整。一個國家不管發展任何新科技或新教育,例如5G、AI或翻轉學習,都需要投入資源,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限制大學學費收入的彈性與調整,將會對台灣高教造成嚴重危害。

高承恕指出,教育投資不會立竿見影,得有百年樹木、十年樹人的決心,但現在政客往往只求政績速效,短視近利下沒有把最重要的資源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但未來的建設,如果沒有人才支持,一切都是空的」。

更重要的是,當前全球對於科技研發競相投資,學校在缺乏資金與資源下,不只找不到好人才,更留不住好人才,因為優秀的人才往往會被業界高薪吸引,就算找到,也容易被其他國外單位挖角。

高承恕沉重呼籲,身為數十年的教育者,他依然看見台灣有未來,但台灣不能再等,必須用更多教育資源,讓有理想、有遠見的教育規劃有機會被實踐。

葉丙成:帶領孩子理解未來,別讓他們變成無動力世代

檢視相片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葉丙成。張智傑攝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葉丙成。張智傑攝

第三位與談人、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葉丙成,是國內推動創新教育與翻轉學習的知名學者,並透過創業,落實這個理想。

葉丙成針對前述台灣學生沒有學習熱情的問題,直指因為台灣教育一直強調「學以致用」,但其實更重要是「用以致學」,否則學習過程太長,學生一直在學、卻不知道要用在哪,「努力卻沒有目標」,過程中熱情就會被消磨掉。

葉丙成舉例,根據人力銀行報告,台灣企業缺人問題是世界第二嚴重,並非台灣人才少,而是學生畢業後企業覺得不能用;反應在現實上,根據人力銀行另一份調查,有高達55.4%的大學畢業生表示,出校門後所做工作和大學所學科系是無關的。

葉丙成每年都會舉辦對大一學生的演講,會後都會有數十位學生圍著他訴說煩惱,每年的問題也都一樣:「葉老師,讀了才發現我對這個系完全沒興趣,怎麼辦?」「那就重考啊!」葉丙成回得直接。「但,就算我花一年重考,我也還是不知道我要讀什麼系……」學生說到都哭出來,而葉丙成也只能默然以對。

反映在教育部數據上,去年大專學生休退人數將近17萬人。社會花了許多資源培育大學生,結果學生沒讀完就放棄所學、決定休退學,「台灣的教育問題真的很嚴重」。

葉丙成指出,台灣最大的教育問題,不是老師教得好不好,而是學生一開始就選擇錯誤。原因是現有教育體制,在高中兩年半時間內,只教學生學會怎麼考試,卻完全沒有引領他們去瞭解自己的性向,等學測考完一個多月內,就要學生摸清自己的興趣、搞懂全台1900多個科系在學什麼,最後盲目跟著熱門科系、高薪產業走,等進入大學,才發現不是自己要的。

「如果我們再這樣繼續下去,就是讓孩子繼續浪費四年。」葉丙成認為,要改善這個弊病,大學必須轉變,好好專注於國教端怎麼教學生,並由大學出手幫助高中,讓學生進到大學科系時,都能選到自己有興趣的學門。這也是108課綱的精神,透過開放更多選修課,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可以摸索自己、理解科系,好好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

 「沒有好好讓孩子知道未來,只是告訴他們分數到哪、哪科熱門,卻不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學習、自己的喜好與興趣,最終只會讓他們變成無動力世代」,葉丙成強調。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