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主任-蘇惠珍博士
水利安定民生、渠道促進經濟、守護自然家園

文: 2022.07.22 瀏覽數:4731

專訪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主任 蘇惠珍博士
水利安定民生
渠道促進經濟 守護自然家園
文/陳書芸.攝影/許惠娟(經管100)、水利系

 
「逢古今安邦興水利,甲天下定國會民生。」水利系為逢甲大學民國五十年創校時的四個學系之一,也許大家對水利工程有些許陌生,但這是強民富國的重要技術建設,攸關國家農業、民生、環境、土地規劃等發展,更重要的是在經濟與環境中如何取得平衡。
▲蘇惠珍博士。
前瞻水利專精學習 硬體精進人才培育
水利在許多大學中通常會被列為土木的一環,而逢甲大學卻是慧眼獨具的將水利系獨立為一個系所。民國53年水利系於早期的工學館成立首座工水試驗室,內附有小型混凝土流槽、實習工廠,是最早期進行流體力學實驗以及實習的主要場所,而民國60年代,學校就認同水污染防制的重要而成立衛工實驗室。隨著科技的進步,水利試驗從傳統的印地蹲點進行水文量測,到現代化的自計水文無線傳輸和無人機影像分析,系友會更在水利系一甲子時,捐贈三台3D列印機,學生可直接從數值網格資料或無人機拍攝處理後的三維資料中,快速、精確打造更貼近現場的集水區或水工結構物的微模型,加速視覺化和結合渠槽的水工試驗進行。
▲民國53年本系首座小型混凝土流槽於工學院。
▲水土環境實驗室不斷陸續更新。
▲3D列印機製作集水區模型。
 
民國69年土木水利館也落成啟用,每年培育畢業學生考上各國立學校研究所、國家考試錄取人次均是全國之冠;更在民國93年成為全國率先通過由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推動、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執行的「國際工程教育認證(IEET)」,證實水利系在落實教學品質保證制度接軌世界級教學系統。之後在國際趨勢由工程為主的人定勝天思考模式,轉為以自然營力為首要考量的自然棲地保育方向,在96學年度正式更名為「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並在課程內涵加入水土資源保育課題。近年全球在氣候變遷的壓力和零碳的需求下,更是大幅更新研究所的課程,期許學生與國際的保育趨勢持續接軌。
為了提供更優質的教學環境,110學年度首先改善土木水利館的實驗室空間,水利系更是提供了水土環境實驗室的部分空間來作為學生課餘的休息和討論空間。111學年度學校還會陸續對土水館二樓以上的實驗室進行改善計畫。
 
大禹能治水 也能發展文史並茂的城市
逢甲大學水利系是台灣少數專注於水利工程興利防災及水資源保育經營研究發展及人才培育的專業學系,蘇主任簡單地說明,水利工程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例如河川渠道的工程結構需要考量河流的流向、流量、流力,河川需要有一定的彎度來抵銷這個力量,因此我們看到自然河川皆是呈現蜿蜒的,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營力,也是水利系深碗課程「明渠水力學」所學;而土木工程則是以安全結構為主要考量,兩者考量面向不同,施工材料也不一定是混凝土,施工手法也端賴周邊城市開發密集度不同而有變化,但最終目的都希望能相輔相成地保全人類居住環境安全。
河川本身具有自淨的能力,但需要足夠的水量、土壤和植物來完成,這也是水利系在棲地保育上很重要的授課方向,因此水利系近年不斷增加相關課程及師資。除了要讓學生了解水土環境保育可以降低溫室氣體的途徑之外,也是一個城市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指標。而水文化更是近年來許多地方所重視的,因此水利系也竭力爭取跨領域科系的結合,培育專業水利人才來進行保留城市水文化之發展。蘇主任分享到,早期水利系的女生不多,現在每一年多達20位左右,甚至名列前茅。當水利開始與城市發展、文化,甚至社區營造相結合時,或許具有女性特質的同學更能發揮重視細節、耐心溝通的特質,看見當地需求、細膩觀察人文等,才能將技術融入發展出符合當地氣質與特色的水利工程。
 
▲大專生參與台中市黎明溝志工活動—學習生態調查。

▲水概念課程的筏子淨溪活動。
 
重視環境時事議題 強化綠色能源科技課程
水利系除了了解專業知識之外也可以修習不同領域的學分學程或輔系,因為一項水利計畫內往往包括了生態、水質、安全、文化、歷史、空間利用等,系所的課程規劃以主軸專業知識為主,隨著時代演進而不斷調整、增加關於氣候變遷、環境營造等課程。「我們更會和學生強調水利與綠色領域的關連與重要性,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未來國土發展的關鍵人才。」
最近一次啟動的課程調整方向將以水文水理分析模式、水資源永續利用、流域綜合治理、自然棲地保育、水利產業與經濟、水利工程與水土保育專論為六大課程主軸。課程導入氣候變遷下減災規劃所需的演算模式,因應水太多、太少時需要多元水資源開發、智慧水資源管理、地表地下水聯合運用等;認識以河川連續性和全流域為考量基礎的減災工程實務設計,尤其是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 )的海綿城市概念,了解低衝擊開發(LID)、韌性滯洪、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等。此外,自然棲地保育則是從生態檢核的實質意義來思考水域棲地維持的操作,以及由水環境改善對碳匯的貢獻(River of Carbon, Blue Carbon);水產業則是介紹可發展的環保技術,如小水力發電、智慧管理水產養殖和農業、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等,至於專論則是帶領學生學習認識與時俱進的科技如何應用在水利領域,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物聯網(IoT)、無人機等。
 
▲帶領學生至烏溪鳥嘴潭進行水概課程校外參訪。
▲2017年師生赴日本京都移地教學。
▲水土館一樓共享空間改造,提供學生課間停留。
業界實習縮短學用落差 畢業專題秀逢甲實力
為縮短學用落差,水利系一直持續鼓勵學生參與專業實習,曾有一位研究生向蘇主任表示自己似乎不是適合長時間坐在研究室裡蒐集資料、分析數據從事研究工作。在蘇主任地的引導與介紹下讓他有機會到了業界實習,讓他經常到各個工地裡穿梭,由於該位學生認真投入工作,相當得心應手,於是被業主留下轉正職,也順利畢業。「每個學生的特質都不盡相同,所以老師的工作也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到他們合適發揮特質與專長的環境。」也因為本系教師在水利教育的認真紮實,每年都有工程顧問公司前來「問才」。
畢業專題是水利系學生四年來的研究學習成果,是學生申請研究所或求職的重要利器。2020年水利系錄取國立大學研究所就高達98人次,各奔學術研究、環境教育、氣候風險等不同面向,凡是關於「水」的專業領域,都少不了逢甲大學的身影,是水利系學生獨有的專業優勢。校內的研究所更是從人格素養(EQ)、專業技能(IQ)、進階潛力(CQ)、宏觀視野(Global Vision)四個面向培育,不論是團隊合作、情緒管理,都包含在專業課程訓練中。
 
▲109學年度畢業專題論文海報發表。
▲110年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防災科技學門計畫成果發表會。
▲2021年創新產品與服務競賽(唯一進入決賽的大專組)
 
永續環境責任責無旁貸 
守護河川 發展小水力發電
聯合國於2015年制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至少有三項與水資源和自然棲地維持相關,因此引導學生關注居住城市的水環境也是很重要的。2021年台中市政府為永續發展河川環境,推動「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合作備忘錄,與台中四所大學校長共同簽署,其中逢甲大學負責守護惠來溪及潮洋溪,目前已和本校地方創生中心合作完成認識河川第一期跨領域課程,未來希望鏈結各科系專業,成為本校共同的跨域水文化實踐平台。另外,除了太陽能外,小水力發電也是目前被認為相當適合台灣發展的綠電來源,未來本系預計將全新的水土環境實驗室新增小水力發電的試驗項目,推廣至各區域。
河川是生命的起源,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源,更是承載歷史的淬鍊,蘇主任鼓勵凡是對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和城市發展有興趣的同學,都可以來就讀,因為這個工作只會讓你越發驚嘆大自然的力量,而且可以應用到各個產業,是一個可一直追求永續而變化多元的工作,並且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同時守護珍貴的自然環境。

 
▲水土館一樓空間改造前的水工實驗室小型流槽(現已更名為水土環境試驗室)。

 
延伸閱讀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