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態度─防災即生活

文: 2020.09.01 瀏覽數:13955

 
新生活態度─防災即生活
文‧攝影/建設學院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學位學程主任許少華
 
 
臺灣位處於高災害潛勢的區域,地震及颱風等天然災害不斷,加以社會結構變遷導致災害類型複雜化,天災人禍往往無法避免,災害的發生更是難以預測,巨災常態化的趨勢,已成為未來我們必須面對之重要課題,於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防災意識,建構「全民防災教育」遂成為當前最重要的災害防救課題。
建設學院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學位學程整合院內各系所及研究中心之專業師資群,積極發展智慧城市場域特色課程,涵蓋環境、交通、生活、防災、教育等面向,並運用ICT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導入各領域。其中在防災領域表現傑出,除了學術上有專業師資的研究做為基礎,成立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師生並組成臺中市災害防救協力團隊,擔任臺中市政府災害防救幕僚角色,協助執行各式災害防救相關工作,長達15年之久,並著有「災害管理與實務」一書。
有感於防災教育的重要,自主防災措施需要核心參與者來落實自主防災經營能力,建立由下而上的永續運作機制。博士班專任教師李瑞陽教授(土地管理學系)及雷祖強教授(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籌劃,由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向內政部申請,於6月9日成立「防災士培訓機構」,希望藉由培育眾多防災士,成為民間自主防救災工作之種子,協助推廣防災工作。並於今年的8月22及23日進行第一期培訓課程,防災士培訓課程約15小時,包括基礎急救訓練、急救措施實作、防災士職責與任務、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我國近年災害經驗及災害特性、資訊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含情境練習)、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社區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等課程。培訓後經過學科及急救技術測驗合格可同時取得「防災士」及「臺中市CPR+AED訓練合格」證照。受過防災士培訓後,具備防災基本知識技能,平時可自主協助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推動防災活動;災時在政府救援到達前,進行初期滅火救助、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等災害應變措施;災後參與避難收容及災民照顧,並協助地方政府組織復原重建。

 

 
去年11月李瑞陽教授及陳柏蒼研究副教授接受日本防災士會的邀請,至日本進行防災教育的考察,體驗日本「防災即生活」的防災教育,並實際參與實務課程。有鑑於此,在李瑞陽老師積極推動,以及博士生陳勝義的協助下,特別針對國中一年級及小學高年級學生,規劃「臺中市青少年防災體驗營計畫」,規劃體驗式的防災教育課程,例如:CPR急救訓練及AED介紹、煙霧室體驗-火場逃生、如何準備防災包、簡易傷口包紮及傷患搬運等。為了持續推動此計畫並服務更多的學生,特別成立「逢甲大學防災教育志工隊」,實際走入校園進行防災教育宣導,舉辦防災知識、互動式遊戲、防災體驗等多元化的活動,藉由分站體驗,並輔以有獎徵答的方式,帶動師生防災的警覺意識,提升師生防災教育的觀念與素養。此計畫目前已得到臺中市政府消防局及教育局的肯定,且提供相關資源,將於9月21日於西屯區的上石國民小學,針對高年級同學進行第一場的防災體驗營。希望藉由防災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學習到平時預防、災時應變及災後復原與重建之正確知識,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從小落實防災教育,強化國人對災害防救之觀念與認知,提升危機意識與減低災害之傷害,對災害的預防、應變、處理與災後重建才能有積極而正面的效果。並能以實際行動參與、預防、解決災害問題,以減少災害帶來之精神和物質上的損失。讓知識的學習成為生活的態度與實踐,由學校擴及家庭、社區以至於社會,乃為防災教育長期推動的目標,期望藉由各學習階段實施防災教育,強化社會之抗災能力,實踐大學之專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