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農傳媒)【尋味有機】與土地共好 廻鄉點亮有機農業夢

文: 2020.12.27 瀏覽數:12129

【尋味有機】與土地共好 廻鄉點亮有機農業夢

文字、攝影/張雅茹 圖片提供/廻鄉有機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早在90年代,有一群剛出社會的大學新鮮人,他們夢想著復育臺灣土地生態,並實踐有機生活,讓農業能夠自給自足、生生不息。憑藉著一股熱忱,他們成立了廻鄉有機事業,毅然決然地共同投入有機農業的行列,就是要實現一個與土地共好、環境永續的夢
 
隱身在苗栗山水中,位於通霄的廻鄉驛站,是臺灣第一家有機六級產業館,占地2.5公頃,從有機農場、有機生產合作社、有機加工廠、有機釀酒廠、酵素烘焙坊、有機蔬食餐廳,無所不包。
「想要復育臺灣的土地生態環境,這是我們一開始的初衷。」廻鄉有機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馬莉文總經理表示,身為臺灣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活在這片土地上,保護這塊土地是共同的責任,只是每個人選擇的方法不同。
 
廻鄉看見臺灣農業逐漸凋零與高齡化,選擇從農業、飲食、教育等面向著手,期待能建立起有機農業完整的體系,抱持著這樣的信念,他們一頭栽入有機農業,一步一腳印,向前邁進。




廻鄉有機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馬莉文總經理。
 

契作+保價+長期陪伴 和農友搏出好感情

為了這份對臺灣農業的美好想像,他們不計代價與辛勞,全心全意推動有機農業,先是在1997年在逢甲大學開了臺灣第一家自然蔬食餐廳,2005年時,為了尋找更乾淨安心的有機食材,開始與有機農夫契作,在苗栗銅鑼與三義地區購地種植有機蔬菜,成立廻鄉有機生活農場,並後續配合農委會漂鳥回鄉政策參與各項活動,有機蔬果農產全臺可宅配。

早期為了鼓勵農民轉作有機,他們苦口婆心,拜託農民不要用農藥、化肥,協助申請有機驗證,「只要你種得出來我們就全部都收,那時候我們不曉得這叫契作、叫保價收購,收了將近十年。」馬莉文表示,這一路上非常漫長,尤其轉作初期,產量少、品相差,收購後還要想辦法銷售,花許多心力說服消費者。


推廣有機農業是廻鄉成立以來所抱持的重要理念。

不過環境復育的時間快得超乎眾人想像,約一年半後,土地逐漸恢復生機,產量隨之提高,下一步,是如何銷售大量保存期限短暫的農產品?馬莉文和副總經理呂俊卿回憶起過去曾輔導苗栗西湖種植有機文旦柚,2015年生產了上萬斤柚子,驚人的產量,讓他們可頭大了。但無論農民種了多少,廻鄉依然以市價照單全收,為了延長保存期限,且為產品增加附加價值,他們將目光轉至加工,品相不佳的柚子打汁冷凍,製成發酵液。呂俊卿表示,他們並不是為了賺錢而做加工,而是為了幫農民消耗過剩的農產。

本著幫助農民的初衷,廻鄉和農民建立起穩定合作關係,更開始和他們商量協調生產,錯開產季,避免同時節生產大量相同農作物。先是個別對談,到集合農民們一起開生產會議,進行計畫性生產,「我們做農產加工、做外銷,更知道市場上要什麼。」馬莉文表示,對農民來說種植不是大問題,只要有訂單,農民更能放心種植。互相分工,才能在市場上取得平衡,各有生存之道。
 

耐心輔導 有機農業電子化
呂俊卿提到,今年廻鄉就與苗栗後龍的阿塗伯契作三千斤的木瓜,由於產量大,原本以紙本作業的方式難以整合。為了整合生產、加工、推廣及行銷服務
開始導入電子系統,如農委會所開發的農務e把抓系統,廻鄉以農務e把抓系統為基礎,整合有機電子商城訂單系統,讓產地到餐桌的流程更加清楚好管理
廻鄉新客戶增加率與去年同期相較,提升20%以上。

「不是教一兩次就可以了, 要長期帶著他們使用,現在連77歲的阿伯都會用。」馬莉文笑說,剛開始光是密碼就可能問了二、三十次,相當需要耐心。但讓她感動的是,儘管學習過程漫長,但農民們從不覺得這增加了困擾,對他們相當信賴,「因為信任,他們知道廻鄉為什麼要帶著他們做這件事。」她提到,幾年下來,農民熟悉了系統使用方法後,不僅公司能進行更有效率的管理,驗證公司前往進行有機驗證也都相當輕鬆,只要點點手指,就能從系統中調出需要的資料。
 


廻鄉員工耐心指導契作農民,學習使用電子化系統。

電子化不僅對生產者有必要性,對有機農產品的行銷更具重要性,2017年廻鄉將觸角延伸至電商,建立一心一米電子商城,讓更多消費者能在家上網就能訂購到有機產品,並跟農務e把抓系統結合,農產進入廻鄉有機加工廠進行加工後,將商品結合QR Code,將契作商品導入電子商城,裡頭網羅了國內外的有機生活用品,讓消費者能夠更放心的採購。

契作農產過盛時,廻鄉製成加工產品,可延長保存期限,也增加附加價值,並導入電子商城販售。
 

打破對價關係 點數經濟將有機農業市場化

雖盡力拓展有機農產的銷售通路,但馬莉文仍感受到有機產品的消費族群仍十分有限,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便是價格。有機產品生產成本高,面對商業競爭優勢及消費市場需求,顯得相對薄弱。為了突破這個先天的制約,促進銷售量,廻鄉推出「淨弼聯盟」,嘗試透過點數經濟,打破原有對價關係,創造市場需求。


淨弼聯盟以點數經濟為概念,創造及擴大有機農產市場需求。
 

「大家不買有機,不是因為它不好,那如果是用送的呢?」當本來高單價的產品能夠免費拿到,消費意願就能夠大大提高,馬莉文以全聯集點印花換鍋具為例,兌換熱門的程度甚至讓鍋具廠商需要加班生產,換購數超過其全球一年的銷量。

透過POS系統,把各行各業的店家串聯起來,從吃早餐、買衣服、去美容院、修車,消費者在淨弼聯盟的店家中所累積的點數只要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有機產品。目前光是在埔里就有約140間聯盟店家,有早餐店、麵包店、餐廳、按摩店、金飾店,形成了一個在地消費生活圈,不需要改變大眾平常的消費行為,集點的行銷魔力能夠扭轉有機產品高單價的劣勢,改變有機產業與環境的未來。

親身體驗 就是最好的食農教育

和農友培養出的好默契,出自於長期的陪伴與信任,對消費者來說也相同。對廻鄉來說,要了解有機、認識有機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踏入生機盎然的田間,用雙腳感受泥土的觸感,在清風徐徐吹來時,感受稻浪的香氣,以感官探索萬物。
 


從種植到採收的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課本裡沒有的寶貴經驗。

在農委會農糧署及苗栗縣政府的輔導下,廻鄉有機生活農場已申請成為有機實驗農場,提供各級學校作為認識有機農業的實習場所。呂俊卿表示,消費者可藉由田間活動親自體驗有機農夫的耕作方式,更理解有機農業的理念,並且實際吃到有機餐點,藉此探索飲食源頭,體會「食」與「農」之間的關係。

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馬莉文認為,目前在臺灣有許多食農教育皆點到為止,但一兩堂課能發揮的作用有限,因此廻鄉積極推展食農教育,和台灣好基金會合作,在校園裡開墾一塊塊的校田,14間學校,有種水稻的、有種蔬菜的,各種不同的作物在校園裡成長茁壯。帶著小朋友們實際下田耕種、施肥、抓菜蟲、澆水、採收,中午吃著自己種出的蔬菜,有機農業不再只是虛無飄渺的理念,從農場到餐桌,讓孩子們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稱作是教育,並真正在孩子們的心中發酵。

孩童們吃著自己親手栽植出的成果,格外開心與滿足。

除了中小學的食農教育,廻鄉也辦了許多青年學農、畢業實習,甚至國際交換學生等教育相關計畫,讓莘莘學子們看見農業的不同面貌。由於農業人口老化、缺乏人才,她進一步表示,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積累實作經驗的產業,目前臺灣的農業學校所教授的課程多偏於理論,又礙於資源有限,可能沒有實驗田供學生耕種,相當缺乏實作經驗。廻鄉期待未來能夠成立一所農業學校,將二十多年來所摸索出的自然農法與經驗的積累,透過系統化、科學化的教學,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廻鄉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在校園中開墾校田,耕種作物。
 

人與土地共生 看見農業新希望

廻鄉在銅鑼與三義的農場經營幾年後,忙碌了一天的呂俊卿,看見農場附近的螢火蟲飛舞,整日的辛勞與疲憊不由得煙消雲散。「從事這份工作,能將生態保留下來,真的很值得。」他笑說,做為一個有強烈企業社會責任的農企業,廻鄉有著一份使命感,藉由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人與生態共榮,也同時要讓年輕人看見農業的未來。

馬莉文也感謝農糧署,不論是銷售有機農產、成立新盛假日有機農夫市集,或是添購有機加工設備,及設立有機碾米廠,農糧署都花了不少心力輔導及協助。她表示,除了有堅定的理念,一路上也有許多貴人相伴,廻鄉才能走得更遠。

「我們的目標是讓年輕人覺得農業有希望、做農有榮耀感。」呂俊卿表示,很多人覺得做農是一種理想,但理想也要跟現實接軌、要讓年輕人可以跟隨。與生態共榮、與土地共生,未來廻鄉也將持續燃燒熱情,樹立有機農業的企農合一典範。


馬莉文與呂俊卿期待藉由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人與生態共榮,讓年輕人看見農業未來。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