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教授為何要幫急難家庭募款?

文: 2020.12.30 瀏覽數:12326

本篇文章轉載自「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132191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教授為何要幫急難家庭募款?

2020-12-30 04:00 聯合報 / 侯勝宗

教育部試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圖為2017年虎尾科大申請將師徒制用於農業人才培育。 圖/教育部提供

 

目前全國共有三六八處鄉鎮市區,其中八十%國人住在僅占國土面積十三%的都會城市中。國家發展委員會為因應人口過度集中大都會,以及城鄉發展失衡與總人口即將減少、高齡少子化等問題,二○一八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將全台一三四處鄉鎮區列為優先推動地區。
 
侯勝宗

 

「老、小、弱、殘、窮」通常是這些鄉鎮區的真實描述,這些地區通常也是經濟蕭條、家庭失能,也有最多的高風險家庭。根據金融研訓院「二○二○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台灣有十九點五%家庭無法在一周內籌到十萬元應急,十五點五%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有三成民眾幾乎沒有儲蓄。這些經濟弱勢家庭,只要碰到急難—失業、疾病、天災,幾乎就陷入沒有緩衝、無法對應,無力恢復的狀態。
 
在地方創生的國家戰略下與偏鄉社區急需外力協助,教育部正大力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引導大學積極回應所處城鄉或偏區需要,鼓勵大學教師帶領學生投入地方活化、社會改變或環境保護等真實問題的解決。未來十年,大學即將面臨一場大洗牌的高教疫情。根據人口模型預測,到民國一一七年,大專入學生人數將只剩十五點六萬人,意謂屆時至少有卅-五十家學校得關門大吉;若再結合高齡化人口結構改變,愈偏鄉的大學,面臨愈大的生存危機。
 
奠基於「偏鄉弱」與「大學多」二大社會脈絡,筆者近來在逢甲大學推動「大學伴.偏鄉善」USR計畫,陪伴團隊進入偏鄉地區,希望將大學打造成為所在城鄉的社會創新樞紐,讓大學未來的營運模式與學生結構將不再以年輕學子為主,也可以成為終身學習、社區照顧與地方創生的最佳伙伴。
 
為更了解偏鄉的真實需要,筆者目前正參加由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發起的「1919愛走動─急難家庭救助計畫」,成為卅八位環台募款勇士的成員之一。我將以單車環台十五天,用一千三百公里來走過一百多個偏鄉,造訪救助單位與受助家庭,親自感受偏鄉的不便與難處,同時也為上萬急難家庭募款。
 
到十月底止,「1919愛走動」已透過二九六個鄉鎮一三○三個1919服務中心,救助超過一三七○六個急難家庭(每月五千五百元,連續四個月),並每二個月提供一次食物包的援助。這次環台募款騎車,我必須每天用臉書、e-mail、Line、簡訊等方式,向眾親朋好友分享我所看見的疾苦,邀請大家一起關心急難家庭的需要。
 
我們即將送別二○二○年。展望新年,隨著新冠變種病毒的持續發酵,全球仍將處於不安之中。
 
台灣雖是防疫寶島,但偏鄉民眾生活仍舊困苦。盼望有更多大學投身於偏鄉弱勢的陪伴,化所在地理劣勢為偏鄉創生機會,也邀請您一同支持「1919愛走動─急難家庭救助計畫」。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