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學院】人文領域導入科技智慧落實跨域整合人,設立「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中心」、「智慧人本研究中心」

文: 2021.01.10 瀏覽數:10658

人文領域導入科技智慧落實跨域整合
人文社會學院設立「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中心」、「智慧人本研究中心」
文‧攝影/人文社會學院

 

 
面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挑戰,台灣最需要培養跨人文與科技的人才,唯有迎接科技、擁抱科技,人文社會領域學生才能面對未來。要讓學生能跨領域學習,老師也要能掌握科技與人文發展趨勢。近年來人文社會學院積極轉型,除了完成研究所課程架構調整,改變既有的人才培訓方式,也希望能積極拓展人社院的研究能量,有鑑於此,人社院設立了「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中心」及規劃成立「智慧人本研究中心」。
 
近年來臺灣地方意識的抬頭,為凝聚區域及族群認同,我國官方及民間愈發重視具有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並補助各縣市進行文物普查。自民國105年起,文化部委託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辦理「文物普查專業輔導中心及研習推廣計畫」輔導縣市文物普查。目前普查建檔的文物已超過16,000件,縣市列冊追蹤237案,縣市新增一般古物164案,成效斐然。在此基礎下,「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中心」於2020年8月掛牌營運。
 
文化資產的價值並非不言而喻,其後續的推廣、教育及商業化進程,也需相對應的科技和文創產業配合。因此,本中心能夠提供專業人才進行文物與歷史相關研究,評估文化資產的價值,並整合相關產業資源的需求,再造文物的生命力及其商業價值。因此,本中心的主要服務項目有五:其一,協助臺灣宗教文物鑑識。其二,科學檢測記述結合文化資產。其三,學術研究資源整合。其四,文化資產人才培訓。其五,文化資產活化與運用規劃。
 
本中心主任現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李建緯所長擔任。另外還有專家顧問3名,歷史研究、科學檢測及工藝專家數名,還有11名專案研究員和數名臨時人員。在人社院實體化與研究所整併的架構下,能沿續本院在國內文化調查方面產學研究能力的能見度;同時更能整合校內文物與文化資產資源,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發揮1+1>2的加乘效應。
本校創能學院目前設有「程式語言與雲端LAB」、「智慧物聯網LAB」、「工業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商業創新與智慧營運LAB」、「數位製造合作社RoSoCoop」、「智慧城市」等六個場域。每一個場域皆是AI產業的重要內容,而其中的專案專題的設計、構思,智慧工具的使用者介面設計(User Interface)以及使用者體驗分析(User Experience,UX),則是智慧科技發展過程中所需的人本專業。一個好的專案,須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並能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才能設計出受歡迎的產品。因此,UI/UX已成為目前產業升級轉型的過程最為重要且人才最為缺乏的新興職缺。

 
有鑑於此,人社院規劃成立「智慧人本研究中心」,推動「智慧人本場域」的成立,不但是全國首創,直接將人文領域導入科技智慧,也說明了逢甲大學人文與工商資訊的跨域合作是非常成熟且緊密的,並積極扮演協助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角色。
因應本中心的設立,今年度人社院邀集建築專業學院、建設學院、創能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相關領域教師,申請教育部「文化的記憶與開創:智慧人文跨域專題前瞻人才培育計畫」並獲得補助。將以逢甲大學地處之「西屯區」為實踐場域,透過科技導入人文思維,建立在「從作中學」的學習模式,以「文化記憶與開創」為計畫核心思維,提出具前瞻性的跨領域課程,並能透過跨域協作,達到教師共學目的。在此計畫支持下,「智慧人本研究中心」已於人言大樓八樓設置科技人文與文化創意團隊的專屬場域,並購置6部CPU I7等級之繪圖電腦、SONY A7 III全幅相機及ADOBE CC正版授權套裝軟體等設備。未來將以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的師生團隊為主,並且跨領域與建設學院、資電學院合作,結合人文社會學院的「人本」思維,在創能學院的「智慧空間」、「智慧城市」等議題之下,從人本使用者設計維思為主,重視使用者經驗(UI/UX),打造「智慧人本」的場域,並從空間數位化、文物資源數據化,結合未來水湳經貿園區的智慧城市,打造全國首創的「智慧人本場域」。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