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匯」之二_六十年的陳年精釀

文: 2023.04.17 瀏覽數:2143

「蘭亭匯」之二_六十年的陳年精釀
周至宏講座專講 佘日新、魏國彥講座與王葳校長分享改進教學品質
 
本校20位講座教授每月一次的「蘭亭匯」,4月14日匯集三位大師長期細醞慢萃後,端上陳年精釀。先由周至宏講座專題分享,從他個人善用AI應用專長投身淨零永續領域的經驗,娓娓道出他在教學與研究,以及學校經營上的獨到見解。下半場則邀請佘日新講座、魏國彥講座與王葳校長擔任引言人,和與會講座集思廣益,為逢甲教育謀大計。
 
周至宏講座以其AI應用專長及投身淨零永續領域的經驗,分享教學與研究,以及學校經營上的獨到見解。
 
周至宏講座為國立中山大學機電工程博士,專精於自動化與控制、最佳化技術、人工智慧、品質工程與資訊技術與系統整合。任教40年生涯,不僅教學經驗豐富,行政歷練亦深厚,曾任多所大學副校長及國科會專業學門或領域的召集人。
 
在學術方面,研究專精的周講座亦得獎無數,尤其IEEE的「計算智慧學會」(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CIS)曾蒐集周講座研究團隊資料,在2014年成為 IEEE CIS專欄全球第一件也是唯一被報導之產業成功故事。這些國內外的榮耀與肯定,讓他更深切的感受到,是指導在職進修碩博士研究生助益他「教學相長」,有機會從事對台灣產業技術發展有貢獻的研究,且讓該技術具突破性與學術價值。
 
浸淫教學研究40年的周講座,也擁有豐富的教學、行政與產學經驗。
 
周講座談起他和逢甲之緣,最早是和黃錦煌前副校長因工程領域的產研開始,之後與高董事長和校內師長的互動中,逢甲的辦學理念、校園的不同氛圍,讓他最後選擇來逢甲開展另一段人生歷程。以周講座的資歷,不乏各方人馬極力較勁爭取,甚至有學校聘書已發聘到70歲。先前成清交中字輩等研究型大學也曾邀請周講座去任教,周講座經過一番思考,研究型大學擁有太多資源,大多數能進到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其相對家庭社經條件也較優,應該關心弱勢學生占在學學生比率較高的科技大學與私立大學。今日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應該是提供更多機會,把學生教好,改善他們原有的經濟或環境;得英才教之固然欣喜,但仍不如把學生教成英才來得快慰!他在逢甲看到同樣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數十載的教學生涯和行政經歷,現在的他,對想做的事,看得更通透,因此決定把他累積有成的人生閱歷,傳承給逢甲師生,一起攜手走一條嶄新的大學之路。
 
個性積極、行動力強的周講座,不僅善用他的專長,還有一份提攜後進的熱忱,帶領逢甲團隊成立碳中和研發與服務中心、碳資產管理與認證中心,向外推展逢甲專屬的淨零永續產學模式。同時也在智慧化應用和淨零永續的執行面向與特色建立方面,提供學校深具建設性的意見,包括成立教師成長社群、建置「淨零智慧永續」及「ESG永續經營」相關的碩士學位學程或在職專班、開設人工智慧應用與淨零永續必修通識課程、協助業界執行ESG和碳資產管理,以及透過書籍出版建立逢甲的影響力和地位。另外,在逢甲既有的優勢下,結合108課綱在高中職紮根,一方面可為台灣AI、減碳人才培訓奠基,一方面建立永續價值鏈,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更重要的還能豎立逢甲大學的品牌形象,成為智慧及淨零校園的典範。
 
周講座專精於自動化與控制、最佳化技術、人工智慧、品質工程與資訊技術與系統整合,近年更是善用他的專長投身淨零永續領域。
 
下半場的議題為探討「如何有效改進教學品質」,由佘日新、魏國彥兩位講座與王葳校長擔任引言人。兩位講座分別從創新教學與產學經驗,以及認真備課的故事分享,王葳校長則從學校大家長及之前擔任教務長的行政經驗中,談學校在教學精進上努力,提供改進逢甲教學品質的方向與建議。
 
佘講座20多年來致力於橋接產業界與學術界,結合公、私部門的資源條件,開創出獨特的競爭優勢,2021年榮獲經濟部的「產學貢獻獎」。自2016年加入逢甲後,在跨領域設計學院開創新型態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模式,引領國內跨領域教育發展。他先分享在逢甲大學推動的跨領域設計學院「遠東機械」的成功案例,用「以終為始」的回眸觀點,激發學習的動力。
 
佘日新講座—以終為始的產學融合。
 
魏國彥講座是地質學、古生物、生態及海洋、氣候學等領域的專家,2014年曾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近年將其觀察與研究成果撰寫專文發表於報章媒體,如大家熟悉《天下雜誌》中的「魏國彥專欄」。魏講座認為教學改進要從老師開始做起,「教學如同劇場表演藝術」,在「劇場教學法」中,老師不僅是編劇、也是導演、製作人和演員,準備是核心,效果是目標。教與學的互動中,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面對面的交流溫度,是不是一位好老師,學生在師生互動的當下即可感知,經過多年後還會不時想起而且感謝。
 
魏國彥講座—做一位讓學生多年後還會想起的好老師。
 
王葳校長提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老師則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老師的態度、價值、行為,對學生都將產生有形與無形的深遠影響,一所好大學亟需有大師的引領,形塑大學獨特的精神,才能陶養出學生「如雲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的無限寬廣胸襟和視野。教育是機會、是盼望,「大學之大是為共善」是我們努力實踐的教育理想。
 
王葳校長—以「大學之大是為共善」作為逢甲大學的教育理想。
 
教育不是一蹴可幾、立竿見影,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耐心,去實踐辦學理想。一所大學有卓越的大師引導,才能蓄積出厚實的底氣和能量,擁有獨特且無法取代的大學精神。逢甲大學教育實踐的初心不變,時時不忘努力成為一方寬廣的水域,海納專家、優秀師資,在各種不同領域大師的帶領下,讓年輕的小魚、小小魚,一步步變成獨立自主、會思考、有方向的大魚,

關鍵字:News+逢甲大學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