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迎來馬世芳老師 解析第一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者—Bob Dylan

文: 2024.05.16 瀏覽數:743

 
逢甲大學迎來馬世芳老師
解析第一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者—Bob Dylan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112學年繼續推廣多元閱讀,人文閱讀講座5月2日下午以「聲音的藝術」為主題,邀請老師馬世芳主講「第一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者—Bob Dylan 為什麼酷?」分析偉大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經典作品與創作之路。
 
老師馬世芳主講「第一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者—Bob Dylan 為什麼酷?」
 
偉大的歌謠傳統與創新-包進一整個世界
馬老師以Bob Dylan第二張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為序幕,分享Dylan在美國民謠傳唱的繼承與創新的地位,內容相當精采。這張全創作專輯的樂器十分簡單,就是他的嗓子、木吉他及口琴架,尤其帶有馬戲團雜耍氣味的口琴架,成了當代民謠敘事風景裡的一個道具,追隨者甚多。專輯過半數的歌曲都衍生西方當代庶民歌謠的許多門派,並且啟發眾多創作人。Dylan在流行樂壇最大的影響,則是將庶民記憶的歌曲重現並創新。 Dylan的創新不僅是海量地聽遍所有歌謠,跟其他歌者不同的是,他如同行走的字典、資料庫,不僅滿足於重新再現,更創造新的民謠內容。專輯最有名的歌曲〈Blowin' in the wind〉(在風中飄蕩),創作於古巴飛彈危機前夕,美國黑白種族衝突蔓延國內,世界籠罩不安之際,〈Blowin' in the wind〉就在時代重要的轉折點出現。這首歌在旋律上借用更古老的黑奴歌謠〈No More Auction Block〉,Dylan以他二十一歲的年紀,卻極為蒼老的嗓子,在歌詞中問了九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為聽眾紀錄新的庶民記憶,世界因此聽見了這首歌,一首包進整個世界現況的歌曲。
 
詩與歌成就的諾貝爾文學獎
2016年,Bob Dylan獲諾貝爾文學獎,亦是當今以歌者身分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人,儘管引起爭議,但諾貝爾委員簡意賅的讚詞:「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說明Dylan的歌曲是根植於美國歌謠傳統之上,經過消化、咀嚼後,成為一個全新的音樂類型。馬老師從經典歌曲及三張巨大影響力的專輯,帶領學生聆聽導讀,揭示Dylan歌手與詩人的非凡成就,並給予其歌手與詩人雙重身分的肯定。 經典歌曲〈暴雨將至〉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歌詞末段暗喻民謠歌手的職責是個報信的人,馬老師說:「就某個角度,這是真誠的創作人試圖要做的事。一個走得深、走得夠遠的創作者,必然都會是一個報信的人,聽見歌曲的我們,因此能打開世界觀,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此外馬老師藉《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3)、《Highway 61 Revisited》(1965,8)、《Blonde on Blonde》(1966,5)這三張專輯,論說Dylan是將民謠與搖滾兩種音樂類型融合的偉大歌手,即使從木吉他到揹起電吉引起的眾多爭議,他依然為西方世界的音樂做出貢獻,使得後來的流行歌曲,不再有類型上的門戶之見,並成為多元類型的催化者。Dylan對西方流行文化史的貢獻,足膺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
 
Bob Dylan的酷 來自他是「活」的歌手
在介紹《Highway 61 Revisited》專輯中最重要的歌曲-〈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時,馬老師將Dylan如何發展這首歌的過程說得令人印象深刻,他將歌詞朗誦一遍的過程,讓臺下的聽眾完全沉浸於Dylan歌詞聲韻的魅力,韻味無窮。 偉大的Dylan不以重複方式詮釋舊的作品,在表演舞台,他將編曲旋律澈底推翻,歌詞也經常增減,變成新的模樣,因為他認為歌是活的,任何的改變都是歌曲歷程中的切片,但可以更豐富更自由,如同民謠歌詞也會隨時間流傳不斷改變它的內容,因為歌是活的。
 
Bob Dylan歌曲帶給馬世芳的人生樂趣
此次演講,馬老師分享許多Dylan年輕時的照片,說著Dylan如何改變他的人生,那些歌曲讓馬老師窺視無比豐富深邃的世界窗口,若年輕時期不曾聽過Dylan的作品,或許現在的他會是無趣乏味,甚至沒有想像力的人。最後,馬老師以Dylan1966年演唱的〈Absolutely Sweet Marie〉中的歌詞與同學共勉:「To live outside the law,you must be honest。」若想要打破社會主流的規範與框架,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前提是「必須對自己誠實,也對這個世界誠實」。而「誠實」是一個永遠都不會過時,卻又比想像中困難很多的美德。
 
講座最後,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何寄澎綜整馬老師所談,認為今天的講座不只是詩與音樂、美與智慧的交流,最重要的是馬老師所說的內容打動了我們的心,尤其是作為他座右銘的那段歌詞,同學應該細細體會。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何寄澎(右)頒發感謝狀予馬世芳老師

關鍵字:News+逢甲大學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