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校務顧問戴瑞坤老師.逢甲大學校史報導(一)

文: 2021.02.01 瀏覽數:11246

專訪校務顧問戴瑞坤老師.逢甲大學校史報導(一)
滄海點滴 吉光片羽
文/陳書芸、戴瑞坤‧攝影/陳書芸、秘書處提供

 
戴瑞坤博士(以下簡稱戴老師)是彰化縣首位中華民國國家文學博士,也是第一位以中文系通過國家公費留學考試(選英、日文)的幸運者,終於進入夢寐以求的國立日本東京大學繼續深 造。民國61年來到逢甲大學兼任,在此之前,曾在台灣玻璃公司、中央銀行、故宮博物院任職,因母親身體微恙,決定回到中部工作。
 
 
逢甲大學校史的耕耘者—戴瑞坤博士
為尋找工作機會,戴老師便毛遂自薦寫了封信給當時的教務主任廖英鳴先生(逢甲大學前校長及董事長),於是開始在逢甲工商學院夜間部兼任授課,直到民國69年獲准改制為大學,戴老師也順而成為學校專任老師。逢甲大學的重建人高信先生與當時的廖英鳴校長,高瞻遠矚並具人文眼光,邀請戴老師擔任國文組主任並開始籌備逢甲大學的中文研究所,購買國立故宮文淵閣版,由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全國僅50套、只有國立大學才會購買的四庫全書共收我國經史子集四部,重要典籍三千四百七十種,可稱曠古鑠金的鴻編鉅製,在以工商起家的逢甲大學中,被視為圖書館鎮館之寶,是當時中部大學中文系所的唯一,也是逢甲大學通過教育部審查成立大學中文研究所的重要指標。而後方有中文系、人社院、通識中心、教育學程、藝術中心,相繼籌備和成立,戴老師堪稱是逢甲大學人文領域的拓荒者。
 
戴老師在大學時期,除了修習中文系課程之外,也會到英文系及日文系的課堂上旁聽,增加自身語言基礎。因此,曾經在台灣玻璃公司擔任英、日文秘書,並且負責當時台灣玻璃公司第一次股票上市的計畫書。戴老師也曾在故宮博物院院長辦公室擔任秘書,當時由蔣復璁先生擔任院長,一起參與建國六十周年特展籌劃。
 
由於經歷逢甲從學院到大學,見證逢甲歷史的蛻變與創新,戴老師謙稱自己為校史園丁,經歷學校早期歷史、各項建設與卓越的教學,並參與逢甲大學六十周年校史撰擬,而《逢甲人》月刊從本期起將連載一系列由戴老師編纂彙整的校史報導。邀請您一起閱讀母校淵源流長的故事,從北屯校區篳路藍縷,經過滴水穿石的艱辛過程,如今已經歷了一甲子,在歷任董事會、校長及諸多師長的辛勤耕耘下仍不斷精益求精。彷彿搭上時光列車,回顧歷史,發現我們不曾知道、不曾聽聞過的逢甲大學。
 
 
「四庫全書」編纂歷史使命  
「四庫全書」為什麼被稱為稀世鴻竇呢?因為它是中國歷代典籍的總結集,其編修工作從乾隆皇帝下詔(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四日,西元一七七二年二月七日),令各省廣收民間遺書,移送京師。次年的二月,正式頒令開館修纂自古以來一部最大圖書—「四庫全書」,直接間接參與修書的總人數,超過五千人以上。到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編校完工,網羅古來圖書於一堂,文分經(十類,六百九十五部);史(十五類,五百六十三部);子(十四類,九百三十部);集(五類,一千二百八十二部);總計三千四百七十部,七萬九千一十八卷,裝成三萬六千三百五十八冊,實在是空前的鴻編鉅製,東亞學術文化的寶藏。而它的內容,則上承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於天文、地理、文物制度、政經社會、百工技藝、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包,成為我國曠古鑠今的文化鉅構。(註一)
 
由於世變滄桑,當年閣存的繕本,有的在戰火中燒燬;有的在播遷時散佚,學界避免重蹈「永樂大典」淪亡的痛心經驗,積極計劃影印四庫全書,雖歷經四度計劃印行,終因國家多故,功敗垂成。直到民國七十一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又有重新影印四庫全書的擬議。一方面是三十多年來國內已有此環境,另一方面是海內外高等學術機構頻頻催促。當年商務印書館張總經理連生,曾專程來校洽商認購「四庫全書」事,廖校長一則樂見中華文化得以傳承,一則希望名實相符之綜合大學早日實現,認為不論於公於私均應促其付印成功,所以毅然簽訂分期付款訂購一部(當時需一百五十餘萬元),當時擬印五十部,全國只訂三十一部,其餘為美、日、韓等國所訂,而該部書卻為數年後的本校中文研究所准予籌設的關鍵之一,由此可以想見主事者的遠見和商務印書館經營文化事業的魄力和苦心。回顧從前以國家財力僅完成七部的,現在商務以一館的力量承擔,在此我們特別要向商務各執事者,對其經營文化事業的雄心和精神,及宏揚文化的毅力和決心,表示由衷的敬佩。
 
 
 
提供研究者的便利與價值
四庫全書的特色是整理圖書時,經過選擇裁汰,凡偽造作、空疏,無益學術文化的著作,皆一一考辨,棄其糟粕,存其精華。每整理一部書,無論鈔錄的,或不錄而僅存其目的,都各撰有提要一篇,撮述作者的生平及書的概要。所以這部書,說它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並不為過。對於愛好中華文化而欲予研究的世界人士,極為方便。因為研究學術,主要在蒐尋資料,參考典籍,而四庫全書有系統、有條理、有極豐富的資料,有此書,對於研究中國文化的人士,可以無遺憾了。但對國人而言,難免仍要求全備。
 
該書有系統、有條理的將宋元以前及明清乾隆以前重要的典籍?聚?一,每書前面各冠有一篇提要,介紹這書的作者生平、內容,並評騭這書的優劣得失,對於研究我國學術文化的世界學者,稱便不少,不須費力蒐尋。但唯一缺憾是:四庫本之前,皆無總目,以供查檢,對於閱讀的人,甚為不便。(註二)現在商務印書館將過去影印珍本的方式,採四合一版面,縮印四庫全書,編製號碼。方便索檢,不僅發揮保存典藏研究的功能,更顯現宣揚中華文化的積極作用。
總之,影印「四庫全書」使其廣為流傳是七十年來國人及愛好中華文化的國際人士的共同願望。它的出版,能傳存中華文化的精華於不絕,在古籍日漸散亡的今天,我國許多珍貴的著作,幸賴「四庫全書」得以保存,凡我國人對此重要的文化財寶,都應特別予以重視和愛護。
 
 
 
附註
註一: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冬,「四庫全書」第一分書完成,第二年?入藏禁宮內的文淵閣,進呈表文中有「水四瀛而山五嶽侔此壯觀,前千古而後萬年無斯巨帙」可見全書的宏博。
註二:編修「四庫全書」的同時,為了?閱該書方便起見,雖編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各一種,惜未編號。今商務影印「四庫全書」已將此缺憾彌補。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