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 攜手打造更好未來 專訪逢甲大學13任校長王葳

文: 2022.08.02 瀏覽數:5572


同行 攜手打造更好未來 專訪逢甲大學13任校長王葳
 
 
我們對於教育都有一個理想性,不是為了一個職務、也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我們的學生打造更好的未來,把逢甲大學辦得更好。」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有這樣的教育信念!
 
逢甲大學在歷任校長領導下,奠立了良好的基礎,成為各校的學習標竿,亦是社會所推崇的典範大學,更是20萬校友們引以為傲的母校。我在逢甲服務逾30年,近20年的行政經驗,一步一步走來,看到許多的前輩、師長,願意在教學與研究之餘投注心力服務學校行政,為師生打造更好的教學與生活環境,自己是受到很大的感動跟鼓舞。
 
首先,非常謝謝李秉乾校長及四位副校長,卸任後都將無私地繼續為逢甲奉獻,傳承他們豐富的經驗。這些資深前輩們一個都沒少,繼續為逢甲攜手打拼,這是逢甲之福,也是逢甲的教育精神。
 
而我的新團隊中,在行政和教學單位都有不少中生代的新面孔,我自己定位擔任校長的角色,除了帶領逢甲在穩定中繼續成長發展外,也一定要發掘更多年輕有潛力的師長投入行政,繼續接棒。至於我的兩位副手,唐國豪副校長及黎淑婷副校長,是我參加校長遴選時,已「心有所屬」的合作夥伴,他們的人格特質和專長能力都能和我互補,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教育都有一個理想性,不是為了一個職務、也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我們的學生打造更好的未來,把逢甲大學辦得更好。」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有這樣的教育信念!
 
 
↑ 高承恕董事長(左)代表董事會頒發王葳博士聘書,成為逢甲第13任校長。
 
未來三年的辦學方向和目標
大學應該給予年輕人期待,這個期待一定要從學習與生活著手,給學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很希望真正做到一所受到學生肯定的「教學卓越大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他的人生方向。
 
一、教學改革跟上時代脈動
大學存在的重要目的不可否認就是教育,我們最主要的對象是學生,18歲進到大學,有了自己選擇的專業,準備開啓全新的學習階段,迎接人生最青春、燦爛的時光。然而,這幾年全球都面臨很多的問題跟挑戰,學生面對未來的風險趨大,不確定性也越高,老師不能再安於過去的教學模式,必須和學生一起因應現今多變、遽變的環境趨勢,因此,在課程、在制度上的設計,必須跟隨時代脈動的可能性和前瞻性同步調整,才能使學生畢業之後具備開創未來的能力。
 
持續推動創新學制 讓學生經由探索定向確認方向
創新學制中自由轉系、A進B出、輔修和第二主修打破學系框架修課的限制,是要讓剛進到大學的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探索和體驗,透過校院統籌/定錨課程,給予學生深入探索的機會;「自由轉系」、「A進B出」的設計,提供學生再一次重新定位他的方向和選擇的機會;「輔修」和「第二主修」則是培養學生跨領域專長。期許逢甲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他最愛的學系或跨領域專長畢業,學到他所期待的專業。
 
強化數位與自主學習能力 為未來做好準備
社會一直在改變,未來職涯發展一定要具備跨領域能力、溝通能力,尤其是數位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有賴於我們從教學面引入多元數位學習方式與工具。透過數位課程,啓迪學生自主學習,甚至可以讓學生安排彈性學習的步驟,學生按照系所提供的資源設計規劃好學習歷程,如建築專業學院讓學生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築事務所實習,這就是無邊界大學的實例,經由彈性的學習和養成方式,才能夠讓學生去面對未來各種的挑戰。
 
CDIO課程整合 融會貫通四年所學
過去大家習慣單一課程,是堆疊式或零散式,難以系統性的整合,透過CDIO課程架構把課程群組化,讓學生在不同的課程之間做垂直或水平整合的學習,養成統整的能力,讓所學專業扎實、精進,最後習得一套解決的方法,具備能夠解決未來問題的競爭力。同時課程改造需深入到各系,尤其從最關鍵的大一開始,大一課程改革會採「示範學系」的方式,在每個學院推薦至少一個示範學系,以了解學生差異、啟迪學生思維為開端,型塑教學特色。
 
二、從完善、友善到共善 詮釋大學精神
照顧每一位用心上進的學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逢甲大學在董事會不斷的支持下,進行很多的校園建設以及教學空間與環境的優化,我們一直朝著「美麗校園 智慧學習」在經營,除了已經開工的共善樓之外,還有許多已改建、正在改建的工程在進行中。
 
創校以來最大的建設案「共善樓」會是逢甲大學非常標誌性的建築,所有逢甲人對它有非常高的期待,因為它彰顯了逢甲大學對教育的堅持與理念,逢甲對教育的核心價值,不是蓋大樓、不是招收大量學生或開大量課程,而是讓每一位進到逢甲大學的學生感受到我們投注在每一棟建築物裡的用心,我們希望用完善制度、友善環境到彼此共善,來詮釋大學精神。
 
未來「共善樓」會以多功能、多樣貌的方式,融入在逢甲師生的生活與學習中,擁有最先進的智慧學習教室、高容納量的經典講堂和演藝廳,安排新生與大學部課程使用。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包含美學、綠能、人文關懷與環境永續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讓學生願意留在學校,也讓學習變得更有成效,4年畢業之後,能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明確的想像與信心。
 
三、校園E化落實智慧學習、行政團隊跨域協作
疫情改變世界,也改變了教育的模式,遠端工作、遠距教學成為我們熟悉的常態,原本就很重要的校園行政系統資訊化,不僅為了資訊、資源共享,也成為一所學校行政效率和決策品質的關鍵,以及培養師生競爭力的重要依據。
 
逢甲校園E化做得最早,隨著科技快速演進必須做得更好,尤其必須跟上未來共善樓的腳步,我們要邁向一個更先進、充滿機能性和便利性的校園環境,不管是硬軟體的建置或是師生資訊素養的提升,都必須事前做好準備。因此,透過資訊總處的成立,在資訊服務、資訊安全和教學科技上,進行全面跨單位統整和質量提升,真正落實「美麗校園、智慧學習」。
 
校園資訊化的整體提升外,教職人員更是行政效率的關鍵,逢甲大學是一個龐大的組織,需要整齊且專業的行政團隊,才能面面俱到,扣緊每一個校務環節。全校教職同仁超過2,000位,要讓每一個人適才適所充分發揮,是極大的挑戰。尤其近年來人事異動頻繁,業務複雜度增加,人力資源需要通盤考量,適當配置,針對未來教職員工的發展,學校將展開一系列教育訓練及工作坊。完整的教育訓練結合系統整合和簡化,讓作業流程達到優化。同時我也會盡力推動行政團隊的跨領域協作,以學習型組織自許,打造煥然一新的行政風氣,充分發揮逢甲的組織力量。
 
四、穩固招生基盤 逐步調整生源結構
即使面臨少子化和疫情的衝擊,我對逢甲大學的發展前景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我們多年來累積的實力,不論是從各種的排名或者是學生和家長的肯定,逢甲在全國高等教育板塊裡,絕對居於重要位置,這是其一。再則,全球大環境看似陷入逆勢,許多產業也都受到衝擊,但並非全然都是負面的影響。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它其實是一個結構的改變,順應外在環境的變化,我們要把握機會調整與提升逢甲大學的基盤結構。例如:逢甲大學的生源,大中部地區一向是我們的重鎮,但來自南北的學生數都在逐漸地擴張,生源板塊逐步健全調整,持續努力開發不同生源,讓逢甲成為一個全國性大學。其次是境外生的突破,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我們的中小企業行銷全球外,需要多樣國際人才,台灣也有各種豐富的產業經驗可以提供分享,掌握逢甲既有教育資源和與各產業的鏈結及合作,絕對可以吸引到海外的學生前來就讀與交流。
 
五、產業鏈結成為大中部科技發展重鎮
過去老師的生涯規劃,多半專注在教學與研究,從拿到博士學位進到學校服務,然後一路歷經助理教授、副教授升等到正教授,甚至獲聘為特聘/講座教授。但對多數升等為教授或對產業鏈接特別有興趣的老師,應該將其累積的產研成果,透過學校機制,更積極回應社會產業的需求。新成立的科技發展辦公室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呼應這一個訴求,由講座、特聘教授等組成重點領域團隊,結合他們豐厚的能量邀請年輕老師,面向產業應用研究並將成果回饋學生學習。同時今年將推廣教育處業務納入產學合作處,絕不只是單位業務轉移,而是要更聚焦在產業需求,在產學合作模式上創造出不同契機,這都是目前正在積極進行中的規劃。逢甲大學未來會是跟產業鏈接最深入的一個學校,也是逢甲未來最具潛力的發展和優勢。
 
真正教育的價值,就在把學生帶到更好的境界;同樣的,我們也希望讓大學老師在生涯中也能與大學持續共同成長。協助老師跟產業鏈接,等於開拓老師在大學執教中另創事業第二軌的可能性,對老師的長期發展是正向、有前景的,也更彰顯逢甲教師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我相信師長們會選擇逢甲大學與學校一起打拼。
 
六、凝聚校友 活水良性循環
逢甲大學在校友組織的建置上非常有制度,國內有16個各地分區校友會,國外也有超過20個校友會組織,綿密的組織幾乎遍布全球,向來是逢甲大學最堅實的一股力量。校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實也是逢甲大學教學成果的展現,因為學校辦學用心受到各界肯定,我們在校園建設上比其他學校積極主動,這些努力讓畢業校友也能深刻感受到,願意回饋母校、回饋學弟妹,讓學校的資源、經費更加充裕,如活水般的良性循環。
 
尤其近年來,逢甲EMBA畢業的校友,累積了一群非常堅實的校友陣容,我們為產業培養人才,也透過畢業校友的引領,讓學校更趨近於產業,許多的在地企業陸續由第二代接班,透過課程的鏈結和合作,如後EMBA課程、榮譽課程、精品課程,藉由知識和經驗的相輔相成,看到合作辦學的可能性,對校友企業經營、對在地學生的實習都是加乘的效果。隨著共善樓、水湳經貿園區的發展,未來校友經營,將持續深化,邀請很多隱形冠軍的校友,共同參與逢甲大學辦學的行列,凝聚校友的資源和能量,我相信可以幫助逢甲再創新的高峰。
 
七、落實在地關懷與環境永續,善盡社會大學責任
逢甲過去有好幾個團隊在執行USR計畫,包括東勢、眉溪部落、九份二山等都做出不錯成績,有不少亮點,綠能中心擬推動一個國際型的計畫,鏈接泰國、東南亞國家,把我們的綠能技術帶到當地協助開發。我們的大學社會責任中心,包含社會創新學院s.School和跨領域設計學院d.School,一是面對社會、一是面對產業,是學生參與社會的重要窗口。產業固然關鍵,但實作場域也很重要,逢甲將與在地和國際鏈結,透過逢甲大學的USR與企業CSR結合,發揮大學影響力。未來我們希望向下扎根,每一個學系都應建立SDGs的目標,某種程度上,也是傳達每位學生所學習到的專業,並不是只是為了個人就業而已,還要有更宏大、更核心的價值,也就是要去關心乃至於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議題。
 
我非常榮幸成為逢甲大學第13任校長,雖然知道肩上的擔子不輕,但能和這麼多優秀的夥伴共事,其中有些是我的前輩、長官,我需要他們的經驗,更需要他們的支持!我們將在共同的教育理想下攜手同行、跨領域協作,一起為逢甲的未來打拼,我相信也有信心:同行所產生的巨大力量,會把逢甲大學帶往更好的方向,為臺灣高等教育創造更寬廣的新視界。
 
↑ 逢甲大學校長-王葳教授。

 
↑ 逢甲大學是個重視團結的精實隊伍,感謝李秉乾校長(左五)過去的領導,新舊主管都將繼續無私奉獻他們的經驗和能量,為臺灣高等教育創造更寬廣的新視界。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