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Issue)專訪/從代工領悟產品真諦 鴻海姜志雄:數位健康是實踐首秀

文: 2023.04.10 瀏覽數:3965

(Daily Issue)專訪/
從代工領悟產品真諦
鴻海姜志雄 數位健康是實踐首秀
 
 
隨著高齡化社會腳步的逼近,如何維繫個人身體健康,預防各項可能疾病的發生,儼然成為目前民眾最為關注的事項,而其衍生出的龐大潛在商機,也成了各家業者競逐的目標之一。
 
有鑑於數位健康產業今後發展,與數位化、人工智慧(AI)、雲平台、通訊傳輸、終端設備等技術息息相關,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規劃集團產業升級轉型3+3政策方針時,特別將這在今後不僅成長率高,且預期產業規模將超過3兆美元的數位健康,納入三大新興未來產業,希望透過包括人工智慧、半導體及新世代通訊等新核心技術,與鴻海長年在資通訊產業中累積的豐沛經驗,為今後的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從創辦人郭台銘時期開始,鴻海就一直針對健康醫療相關產業進行投入,從台成細胞治療中心到永齡生醫工程館,從預防檢測為主的健康檢查,到最先進的輻射科學質子治療都有所涉獵。但在確認數位健康的發展主軸後,鴻海重新調整方向,以數位健康為核心,再向外逐步開展應用及服務。
 
而旗下的B事業群,目前執掌了鴻海集團在數位健康產業推展上的主要策略規畫,DIGITIMES藉由與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的專訪,希望讓外界對於鴻海切入數位健康產業的初衷,與目前規畫及進展有初步瞭解,並進一步為資通訊與健康相關產業之間,搭建起互通的橋樑,協助創造出更多樣的發展應用機會。
 
問:將數位健康納入3項新興產業的原因?
 
答:其實,早在2015年時,就已經看到數位健康發展的潛力。因為身為高血壓患者,有每日測量追蹤血壓與定期回診的需求。但是,根據自身使用的經驗,發現從量測設備、數據保存/傳輸,到將數據進行資訊化,甚至進入診間,作為提供醫師判別的整個流程中,存在著太多可以、也是必須改善的空間。
 
不僅是終端的設備/產品,設計與使用上過於冰冷,體驗不佳,且不具備聯網性、功能也沒有整合。患者平日在家中量測的相關數據,也沒有系統化、圖表化的整理或展示,讓醫師判讀起來倍增困擾,更重要的是這將醫生與患者都置於不利的局面。
 
也因為觀察到這些實際的問題,所以有了挖掘潛在需求的念頭。
 
當然,後來著手投入相關產品的規畫與發展,並將相關資訊提供給劉揚偉董事長,作為當初定義鴻海未來時的參考。最後在董事長認可下,才選定了數位健康為布局3+3轉型升級新事業的重要一環。
 
其實,從2019年起,在大環境的改變下,慢慢有業者也開始看到數位健康產業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察覺到全球數位健康相關產業即將進入快速成長期,甚至有預期到2025年時,包含慢性病監測管理、腫瘤疾病診斷、睡眠管理,以及健康個人管理等具高成長動能的數位醫療臨床次領域應用在內,全球數位健康市場規模預計超過新台幣7兆元。不過,這些並不全然是鴻海投入數位健康產業的理由。
 
畢竟,當你看到市場再去投入,就已經來不及了。鴻海投入數位健康,主要是因為看到痛點,進而想要做出改變。如同黃金圈理論中所強調的「Why」;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想要改變些什麼,聚集了志同道合的人力、物力及資源投入。相關市場的崛起,只能說是恰好趕上了這波潮流,順應而生的一個目標。
 
問:鴻海切入數位健康產業的優勢?
 
答:長期以來,鴻海一直都在為像是蘋果(Apple)、戴爾(Dell)、惠普(HP)、思科(Cisco)、Sony等世界一流品牌大廠,做產品的生產製造,台灣很多人對生產製造代工嗤之以鼻,但是代工其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膚淺。
 
真正的重點是要從生產製造代工的過程中,去學習、去累積,去領悟到做產品的道理及真諦。要透過長期技術與經驗的累積,在有需要時,也有能力從事服務人民的創新與創意產品設計生產。
 
亞馬遜(Amazon)創始人Jeff Bezos說過,不論是整合式創新還是破壞式創新,如果沒有滿足使用者採納(Customer Adoption),都不能稱為創新。而台灣一般業者的毛病,往往就是只負責生產,沒有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也沒有到客戶採納的階段,單純就只是奶媽的概念,
 
所以鴻海從事數位健康相關的終端設備設計時,發揮了在資通訊業慣用的設計思考理論,透過一連串來來回回和使用者的耐心觀察、訪談、對話,再勾勒出原型機的設計,並在需求確認後才得到最終產品設計的結果,這也是在累積了長期生產代工之後,對鴻海本身在設計思考知行合一上最好的實踐。
 
鴻海過去協助客戶進行產品的生產,累積了相當多的技術與經驗,但是要從無到有,進行產品設計,需要的就是設計思考概念的支持。因為這是一個原創概念,如同當年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提出iPhone概念一樣,可能是顛覆既有市場刻板印象的、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但鴻海知道,設計思考的核心價值就在於觀察,Steve Jobs也曾提過類似的話,就是產品設計要以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為優先,而技術只是支撐使用者體驗的要件。
 
至於使用者體驗和感受設計,是唯一從平凡的消費產品或產業中,創造不平凡價值的心法,而使用者體驗和感受設計好壞關鍵,就取決於客戶採納(Customer Adoption)及客戶信賴(Customer Trust),這是知易行難的事,也是程度的拿捏。
 
講策略其實說的就是方向、時機與程度;創辦人郭台銘曾說過,方向難定、時機難抓,其實最難的則是程度的掌握。鴻海因為有長期協助客戶代工生產的經驗,所以,比其他同業在產品的設計開發上,更能拿捏在不同功能需求與設計之間的程度。不去強調華而不實的功能與設計,專注在醫療人員與患者這些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這些如果沒有長期代工的經驗累積,沒有設計思考的中心思想,是很難體會箇中竅門。
 
問:數位健康產業發展上的挑戰?
 
答:鴻海站在資通訊產業的角度,基於長期從事資通訊終端產品生產所累積的敏感度和使命感所責成的驅動力,發現在整個流程中,除了終端消費者之外,如何滿足醫生的需求,並協助正確數位診斷的執行,更是使用者採納時的首要對象及目標。
 
透過使用者經驗的累積,發現很多醫療終端產品,就資通訊產業角度去看,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鴻海能夠替市面上不符合使用者體驗的醫療產品做一些事,並嘗試改變醫療終端的現況。但要如何獲得醫院、醫療人員的採納認可,是必須跨越的關鍵門檻。
 
畢竟,雖然透過資通訊產品,可以改善產品的功能性與使用經驗。但如果醫生不承認,一切都是空談。畢竟,運用這些資通訊終端進行測量生理體徵的對象,是消費者;但最終握有對數據/資訊判讀權責的則是醫生。因為醫生/護理人員需要對判讀負責,因此,他們也會考量到終端產品的可信賴度。
 
所以,不僅是要能在使用上,提供令人滿意的使用經驗,更需要讓相關的量測數據,以及形成的資訊,得到醫療人員的認可,不僅僅是做一個很炫、很有話題性的消費性產品,而是要能真正獲得醫療院所、醫護人員認可,這也是我一開始決定要從事醫療終端產品改善時,最為堅持的一點。
 
從1986年迄今,不論是從事任何一款新產品的發展與推廣,建立進入門檻都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想要跨入數位健康、檢測相關領域,如果沒有獲得醫療認證,沒有建立進入門檻,就很容易會被其他競爭者跨入市場,進而產生競爭;所以,門檻建立是相當重要的。為了取得臨床,要與醫療院所合作,就要多等2年。雖然可能會因此喪失進入市場的先機,但由於獲得醫療臨床的認可,就有機會產生更大的可能。
 
問:目前的進展成果與後續布局規劃?
 
答:因為堅持要能與醫療院所/醫護人員進行對接,所以,當時原型機就要申請中國大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總局(NMPA)的醫療認證和臨床,這也是要達成夢想的最大門檻之一。2016年時的臨床驗證,是在浙江省大學附屬醫院進行,不過當時由於市面上並沒有類似的產品,所以在整個認證過程中,NMPA還特別為了這款終端產品增訂品項。
 
雖然,這也涉及到中國當初要推廣能夠與互聯網醫院政策搭配所需要的醫療終端產品,但整個過程卻是對資通訊產業要跨入醫療產業,並獲得臨床認證極為刻骨銘心的歷程。
 
雖然過程艱辛,不過,相關產品隨後在2017年第78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中的年度智慧健康行業,獲得最佳產品應用品牌獎;並在2018年獲得賽嘉基金投資;同年,體徵檢測終端裝置也在第5屆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中,獲得最受歡迎適老產品獎;也在2022年榮獲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商業模式轉型獎;2023年榮獲專利界最高榮譽國家發明創作獎,除了在中國取得NMPA認證之外,目前也已經與台灣醫療院所合作進行臨床,希望也能在台灣取得TFDA醫療器材認證。
 
當然,除了即時生理量測裝置和數位健康系統,相關產品與服務已經獲得中國大陸和沙烏地阿拉伯採用。在台灣,B事業群也同步與醫療院所攜手,推動包括無疆雲健康雲平台、手持式智慧眼底影像擷取儀、眼底影像全方位健康AI人工智慧判讀系統(CoDoctor AI)的研發、建置與推廣。
 
只是相關產品從取得驗證、雲平台的建置,到導入實際應用,都需要階段性的一步步慢慢發展,目前手持式智慧眼底影像擷取儀的部分將進入臨床階段,至於雲平台的部分則規劃在2023年底前問世,一切都按部就班地穩定推動與發展中。
 
問:目前台灣整個大環境對數位健康產業發展上的影響?
 
答:數位健康產業的發展與推動,當然,除了終端產品要有適切的軟硬體解決方案,並獲得醫療院所或醫療從業人員認可外,大環境的法規政策引導,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項因素。特別是數位健康,因為同時涉及到醫療、數位化、通訊等多方面的法規,所以,由單一窗口統合,完整且周延的政策及法律規範就相當關鍵。
 
像是目前台灣在遠距醫療相關的法規,或是對醫療器械產品取證的規範,就相對保守,如何能在保持醫療品質的前提下,鬆綁相對應的法規,並規劃完整對應配套措施,讓資通訊產業的技術優勢,得以融入醫療體系中做出貢獻,應該是目前政府相關部門該重視的部分。
 
先前,基於疫情影響,部分限制做了有條件的開放。不過,隨著疫情已經進入尾聲,這些部分開放的措施,要重回到疫情前的管制情況下,或可以藉此進一步針對相關法規限制進行修正或配套建立,都與台灣今後數位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息息相關。
 
問: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前景?
 
答:數位經濟是未來發展趨勢,而支撐數位經濟的其中一環就是智慧城市,經過這2年疫情的洗滌,我感悟到智慧城市的靈魂,其實就是數位健康,因為這是與每一位民眾息息相關的。
 
為了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的發展,在工研院號召與鴻海極力奔走下,得到了台灣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在統合了包括產、官、學、醫研、民俗宗教及慈善團體各方大老和領袖們的支持和認可下,於2022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這就是為了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所聚集的力量。
 
台灣向來在資通訊產業界中,擁有一定的技術與地位,過去醫療產業界想要導入新科技應用,卻苦於無法對新科技有所掌握。近年,資通訊產業想要運用科技對醫療產業進行賦能,也遇到了醫療產業與資通訊產業之間,無論在產業型態或產業語言上的隔閡與差異。
 
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的存在,就是希望協助資通訊產業與醫療產業之間的從業人員,能相互理解並進行溝通,針對問題能以共同理解的方式,攜手解決。
 
同樣的,鴻海也希望能透過數位健康產業的發展,尋求集團轉型升級的機會。因為鴻海清楚知道,代工並不可恥,但是要從代工的過程中,學習到想法與對產品的思考,進而從事自我的創新,數位健康則可以視為實踐的首秀。
 
 
責任編輯:游允彤
鴻海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李建樑攝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